阿隆上校指挥的这次进攻作战之所以能以敌我对等的兵力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色列已经掌握了制空权和“派尔马契”旅多以机械化部队实施包围作战。而埃军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防御战术呆板,纵深浅,缺少足够的反冲击部队,步兵实施反冲击时也无火力支援,通信不畅影响了对部队的指挥等。
二、加利利地区的作战:“希拉姆”行动
在十天进攻期间,考克吉的军队丧失了包括拿撒勒在内的南加利利,撤至北加利利山区。以军总参谋部决定击退考克吉军队,占领北加利利。和考克吉军队作过战的卡梅尔上校担任这—名为“希拉姆”行动的作战任务。这次作战行动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对南部方向实施牵制作战,与此同时,从塔尔希哈和萨费德进攻萨萨。第二阶段:
占领萨萨后进攻胡拉谷地。在这次作战中,以色列空军担负轰炸主要目标和支援地面作战的任务。这是以色列空军的首次集中使用。
10月28日下午,空军首先实施航空火力准备。黄昏“希拉姆”地面作战开始。考克吉军队判断以军主攻方向指向南部,因而将部队移向北方。卡梅尔上校于28日黄昏对主攻正面发起进攻,31日下午占领萨萨,尔后继续北进。阿军溃散,以军于31日下午6时占领胡拉谷地。同时,黎巴嫩边境正面的部队也占领了北自利塔尼河南至马利基亚的地区。
以军作战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计划周密,指挥正确,速度快,各军兵种尤其是空军和地面部队的配合密切,士气旺盛等。另外,卡梅尔上校在部队的运用上重视奇袭和速度,
也是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考克吉的军队不愿进行长期的防御战斗,缺乏坚守阵地的观念。考克吉的军队虽然装备有现代化武器,但却不能熟练地使用,士气很低,遭到以空军轰炸后已经丧失战斗意志。
48页地图“希拉姆”行动 (1948年10月28~31日)
第七节 后期的进攻和停战
后期进攻是停战前夕进行的对埃军的作战。在这次进攻作战期间的11月30日,以色列和外约旦之间实现了停战。
在1948年10月的“约阿夫”作战行动中,比尔谢巴以北的埃军虽被击退,但以南的内格夫沙漠等西奈半岛的埃军却依然存在。11月19日埃军从加沙地区进入内格夫沙漠,12月7日对以军阵地发起进攻,但被以军击退。以军总参谋部决心歼灭埃军(而不是削弱埃军),于12月
22日发动了“霍雷夫”作战行动。担任这次作战任务的是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的由1.5万人组成的“派尔马契”师。
阿隆师计划于2月22日夜开始进攻,先以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施牵制性进攻,其间主力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尔后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占领阿里什。作战是按计划实施的。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加沙和阿里什的机场。埃及空军飞机在起飞前大部被炸毁。以色列空军掌握了制空权。戈兰尼旅在宽大的正面上沿海岸公路挺进,22日黄昏夺占了加沙南侧8公里的制高点。12月23日,阿隆准将指挥的主力部队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这个进攻方向出乎埃军意外。以军对整个战区进行了空中照相侦察,分析结果后发现,从比尔谢巴至奥贾有一条罗马古道。以军秘密地将这条古道改修成可以通行轻型装甲车辆的道路。而埃军判断,以军将会沿海岸公路进攻,因而对奥贾方向疏于戒备;阿隆主力部队的奇袭获得了成功。于27日占领了奥贾,并立即向海岸公路派出一支机动部队,于28日夜攻占了阿布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