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5日晨,准确地说是以色列时间上午7时45分,以色列空军同时出动,去轰炸埃及的10个机场。它们首先轰炸了其中的9个机场,几分钟后轰炸了第十个机场。不到两个小时,埃及空军就被摧毁,六天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至此,开战前一个月开始的重大危机和以色列政界、军界首脑的苦恼宣告结束。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后,危机逐步激化,它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最后发展成六天战争。第一时期是从1957年3月以军从西奈半岛撤退至1966年中期,这是“一般的”敌意和宣传活动时期。第二时期是从
1966年秋至1967年5月10-14日,这是阿拉伯游击队活动进入高潮的时期。第三时期是危机期,埃及政府于67年5月13--14日采取了军事行动,阿、以之间由过去10年的一般对立状态发展成另一种性质的冲突状态。在第三时期以色列采取的措施是:下达动员令—>推迟军事行动-->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斗开战。具体可分为下面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14日--5月18日) 面临战争威胁阶段
第二阶段(5月19日--5月22日) 担心战争爆发阶段
第三阶段(5月23日--5月28日) 努力避免战争阶段
第四阶段(5月29日--6月04日) 定下开战决心阶段
第五阶段(6月05日--6月10日) 果敢进行战争阶段
以下概要说明在第三时期中的第一到第四阶段,以色列是如何发展到定下开战决心的。
一、第一阶段(5月14日--5月18日)面临战争威胁阶段
以色列的决策过程始于5月14日夜晚。以军情报部长亚里夫向总参谋长拉宾报告埃及地面部队已进入戒备状态。总参谋长拉宾于15日晨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总理艾希科尔。会上商议的结果,决定军队向内格夫沙漠的停战线正面增派1个旅。外交部长埃班报告了美国及英国大使提供的情报,这两个国家认为埃军的动向不过是一般的示威行动。经过整整一天的讨论,会议达成了和这一报告相同的结论。16日,举行了内阁例会。会上一致认为这次纳赛尔采取的行动是政治威胁,而不构成军事威胁。但是会议也认为有可能发生不测事态,因此应该作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内阁会议结束后,立即发布了对部分预备役进行动员的命令。这就是1967年危机中最初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