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所以会在六天战争中取胜,历史地看,是它的国防军20年建设的总成果;从军事上看,归功于它的军队的作战能力的优越,具体地说可归纳为三点:1.实施了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2.初期即获得了制空权;3.主动地运用装甲部队。这三个原因多有赖于它的军队的高度的作战效率和军事首脑机关的统率能力。以军指挥官灵活、主动,进攻精神旺盛。这些特点是从连长到总参谋长各级指挥官所共有的。特别是高级指挥官,与阿拉伯国家的相比,无论是制定计划能力还是应付不测事态的快速反应能力,都要高出一筹。而且武器的改进和综合运用能力也很强。总参谋部统一了以陆军为主导的陆、海、空三军,成为联合作战的基础。而阿方特别是叙利亚军队之所以失败,可举出统帅部缺乏统率能力,部队训练不足,没有一套完整的作战原则等原因。
二、对战后军事的影响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国防上一直存在的弱点是受到北部的戈兰高地、东部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南部的西奈半岛、加沙地区的威胁。通过六天战争,以色列新占领了这些地区共8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它原来的领士20,622平方公里的四倍。在这次战争之前,戈兰高地的火炮不断地轰击约旦河谷;卡勒基利亚的约旦炮兵甚至将地中海都收在射程之内,完全控制了以色列这个只有11英里宽的狭窄的“颈部”;埃及空军从阿里什机场起飞,用不了6分钟就可以轰炸特拉维夫,以色列民族2,000年来梦寐以求的耶路撒冷为约旦所分割。在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中,以色列人谁都体验到了边界的这种情况所造成的不利,因此对国防上的弱点就特别地敏感。
现在,以色列开始面临新的重大问题。那就是:如何保卫六天战争的140个小时战斗所得到的四倍领土,制定什么样的占领政策。如果说巴勒斯坦战争及其后来发生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属于“创业之难”,那末六天战争后的问题则具有可以说是“守成之难”的性质。国际舆论不必去说,这已由1967年11月22日的联合国242号决议——决定以色列从占领地区撤退的决议所代表;事态还严重到阿拉伯一方已下定不收回领土誓不罢休的决心,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力量日盆壮大,苏联和捷克等六国宣布同以色列断交。在国际上,舆论是严峻的,警告以色列不要重蹈苏伊士运河战争时不得不从西奈半岛撤退的复辙;在国内,人民的意识向追求舒适的方向变化,68年经济有了好转,国内掀起了一股旅游风。在这种情况下,“守成难”的问题产生了。而这种内外条件下产生的“守成难”又作用于国防战略,昔日的攻势战略被防势战略所取代。以色列要保住占领的地区,而阿拉伯国家企图夺回被占领的地区,双方互不相让,尖锐对立,这又成为中东战争再次爆发的——大原因。当然不可忽视美苏争霸中东的背景——这个缓和政策掩饰下的世界战略的存在。
三、阿拉伯国家的败北和战后汲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