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1970年8月--1972年7月):在停战情况下加强军备和以色列采取遏制战略。
第五阶段(1972年7月--1973年9月):埃及驱逐苏联人员后正式进行战争准备。
如果从对苏关系角度对这六年作大胆的表述,可以说纳赛尔时代的三年是收拾败局和同苏联合作的时期,而后三年则是阿拉伯国家同苏联之间发生裂痕互不信任的时期,同时,这六年还是苏伊士运河两岸的军事力量分别以美苏两国的一方为后盾,象玩跷跷板游戏一样,不断进行较量的六年。
第一节 运河地区的冲突和埃及重整军队
(1967年6月--1969年3月)
这一年零九个月,在军事上可以说是六天战争的“余震”阶段,即埃、以隔着苏伊士运河不断发生冲突和海战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防御准备进行破坏,而以色列则实施报复。这一阶段,在战略方面,对以色列来说,是面临急需解决对占领地区采取什么政策和如何进行防御等问题的第一阶段;对阿拉伯国家来说,是面临如何尽快从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恢复过来,稳定国内局势,收复失地等问题的初期阶段。苏伊士运河正面的偶发事件,大概只是为了牵制国内舆论或者是期待它起到烟幕的效果而发生的。另外,这一阶段,对阿以双方来说,还是适应战后新形势的第一步。在这个问题上,阿方进展速度较快,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六天战争停战10天后的6月20日,苏军总参谋部一行飞抵开罗。 2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波德戈尔内飞抵开罗。 4天后回国。
7月末,估计有作战飞机110架、坦克200—250辆等苏式武器运抵埃及。据称到10月份,埃军的飞机数量已达战前水平,坦克也增至700辆,埃军的重建迅速进行着。
7月1日,埃军同以军在六天战争后第一次交火。在苏伊士运河北端三角形沼泽地区,埃军和以军的巡逻部队发生了冲突。战斗从黄昏持续到深夜,埃军留下许多尸体后撤退。7月2日,埃军开始炮击东岸的坎塔腊,到6日,以军死伤30人,以色列终于出动空军轰炸了苏伊士运河西岸的埃军炮兵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