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页(2 / 2)

7月11日夜,在苏伊士运河以东35公里的鲁马纳附近海域,以海军痛击了埃海军。两个月后的10月21日黄昏,以海军埃拉特号[①

以色列最大的军舰(驱逐舰)。译者注]在海上被埃海军舰舰导弹击沉。以空军为进行报复,轰炸了苏伊士城的炼油厂,使该炼油厂连续燃烧了三天三夜。

最初,埃军的攻击仅限于从西岸向东岸实施炮击,以后逐渐转为向东岸派出袭击部队。以军也向西岸派出了袭击部队。

1968年春,埃军已装备了比战前更先进的飞机、坦克、火炮,恢复了军事力量,并把其中的3/4共7个师10万人的兵力部署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埃军的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完全暴露的以军阵地实施炮击,使以军受到很大损失。在10月26日的炮击中,以军亡14人,伤34人。

在此之前,以军在防御中尚未构筑阵地体系,等于暴露在沙漠中进行防御。这样,以军在对付埃及大规模炮击的防御战略上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把部队后撤至埃军炮火射程外的安全地区,当受到攻击时实施机动性反击,甚至深入到运河西岸去粉碎埃军进攻,二是仍驻守在运河东岸,构筑坚固的要塞式阵地,在埃军猛烈的炮火下坚守。对选择哪个方案作出决断并予以实行的,是巴列夫将军。1967年末,当时43岁的巴列夫中将,继拉宾总参谋长之后就任以军总参谋长。他带着上述难题视察了苏伊士战线,也还有某些政治上的原因,结果选定了第二方案。这种选择的背景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以军曾有过从西奈半岛撤退的痛苦教训;还有另外的原因是国内出现了绝不从占领地区撤出——寸土地的强烈舆论。对巴列夫的方案,由于它采取静止的防御态势,军队很不习惯,而且造价又高,所以国内有许多人提出了批评意见。

实际上,西奈半岛防御的基本设想是以第二方案为基础,采取空地协同的机动防御方式。就是说,巴列夫防线主要在于宣扬国威,在作战上它只能起到前进观察所及绊索的作用,而粉碎敌之大规模进攻则要由运河以东吉夫加法周围的装甲部队实施反击来完成。因此,实际上采用的运河防御设想,具有上述两种方案的折衷方案的特点,既能满足不丢掉——寸土地的社会舆论的要求,又能实施传统的机动作战。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可使防线得以用最小的兵力来维持。六天战争以后,由于占领地区防御的负担很大,以色列已决定延长服役期限。“用最小的兵力取得最大的防御效果”已不再是什么空想,它作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存亡的现实问题,摆在以色列人民面前。

168页图:巴列夫防线的支撑点(1971年)

巴列夫防线的设想虽已确定下来,但是到实际施工阶段,如何在埃军炮击的情况下,在160公里的正面上构筑坚固支撑点,就成了问题。以色列任命阿弗拉罕·阿丹准将为筑城指挥官,并动员包括工程学专家在内的2,000名地方人员,昼夜不停地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施工任务。但当时这条防线不象十月战争爆发前夕那样完备,40个支撑点是1970年进行加固,1971年春最后完成的。这条防线由沙特(苏伊士城对面)经坎塔腊至鲁马纳,绵亘约160公里,由40个深入地下的坚固支撑点及后方纵深的20个辅助支撑点组成,它们可以相互支援。支撑点不是等间隔地配置,而是为控制通向渡河地段的四条主要通道,有重点地配置的。各支撑点之间既可以实施相互间的火力支援,又可以派出部队给予支援。在支撑点里,储备有弹药、食物、水,通信器材等,配备有小型推土机,由驻守部队自己对道路和支撑点进行维护。另外支撑点内经常驻有1名前进航空引导员,以色列空军在接到请求后,

最新小说: 潘塔斯女神(NP) 星星福利院养娃日常[美食] [综影视] 注定早亡的我在经典影视中反复横跳 玩游戏之后 [咒回同人] 每天都想叛逃高专加入咒灵 [咒回同人] 网恋对象是最强 春桃(古言,1v1) 操狐(强制甜宠、1v1、古风玄幻、高) 【np万人迷】人人都爱辛西亚 努力达成be结局失败后(西幻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