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潜流和真相
[①此节最先作为单篇文章登载在日本《陆军干部学校记事》1974年10月-1975年 2月号上,收入本书时作了删节。——作者注]
如同世事有荣枯盛衰,风有顺风逆风一样,战争中有速胜险胜,也有令人沮丧的失败。1973年10月6日14时突然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经过18天的导弹和步兵的激烈交战,在10月23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再次要求阿以双方立即停火的339号决议之后,终于在
10月24日7时结束了。
对于这场战争,被国际公认为战略分析权威的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在1974年5月10日出版的年刊《1973年战略调查》中,是这样评论的:“1973年是在核保护伞下发生大动乱的一年,也是朝着将来增长不安的一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胜利。”以色列曾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获得过军事上的胜利,后来又被迫从西奈半岛撤退。对于有过
上述经历的以色列来说,这次战争是第二次考验。
如今,第四次中东战争已从当时被人们作为新闻报道的战争,变为被人们当作战史研究对象的战争,一些客观的、准确性较高的资料也逐渐公布出来。但如果要研究这次战争,还会碰到带着什么问题、以什么观点来认识这次战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反映出来。毫无例外,第四次中东战争也是发生于现代的一场局部战争。但如果把这次战争看作仅仅是交战当事国的问题而进行考察,那就容易忽略现代战争的特点和中东战争的本质。
对于象这次战争这样,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直接导致战争目的实现的战争来说,研究其国际政治背景、历史上的因果关系、所处时代的特点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些潜在的因素在现实战争中起着什么作用呢?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找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特点。
本稿将这次战争看作是美苏对抗的第二个回合和六天战争的继续,从总的方面进行分析,考察这个期间的因果和原委。在作战方面,拟追溯一下作战的真相,主要是以军打开初战的艰难局面后,渡河进攻作战使局势发生逆转的情况。那末,在现实的、严峻的国际政治结构中,这种潜流和真相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建德军的冯·吉克托将军,在1928年撰写的《军人的本质》一书中说:“只有经过我们的摄取、消化和将那些取自每个事例的、永恒的、重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来源于战史研究的知识才具有活的,实际的价值。然而,这种才能未必每人都能具备。”诚如这位先哲在这里所一语道破的,这条道路是因人而异的。知——思——行这条由知识转为能力的道路,何其漫漫兮。
一,二、三(从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