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考察作战成功与否的原因时,必然要碰到指挥官本身的指挥统率问题和战略思想本质问题。当我们考察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初战获胜的原因时,也不例外,必然要接触到埃及国防部长伊斯梅尔其人。实际上,我们从埃及国防部长的思想乃至哲学同苏式“火花”作战行动的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事前计划(以集中指挥为前提)的巧妙结合上,可以发现阿拉伯国家初战获胜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个“火花”作战行动,利用了以军的以动员态势为基础的遏制战略的死角(H后24小时)。
伊斯梅尔国防部长是埃及1957年第一批留苏军官,是在苏联接受
军事训练的埃陆军的优秀人材。他曾四次经历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在
1948年、1956年和1967年的三次战争中,他作为步兵部队的指挥官参加了战斗。埃及在六天战争中失败后,他负责指挥构筑苏伊士运河西岸的防御阵地,亲身体验到军队的覆灭意味着什么。1969年3月,他担任了埃军总参谋长,但由于对纳赛尔总统的神一般的豪言壮语表示不满,而很快就被免职了。然而,1970年10月,萨达特总统一就职,他又恢复了职务,1972年10月,就任国防部长。在这次战争中,埃军采取的稳扎稳打的作战方法,反映了国防部长伊斯梅尔的思想。在他的思想深处,令人感到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决不重蹈六天战争的复辙给军队招致毁灭。
伊斯梅尔国防部长的这一信念产生了“战争不可避免论”。他还提出“重视人的因素”反对唯武器论,主张“训练第一”。第一,他所提出的不进行战争就无法打破现状的“战争不可避免论”,是六天战争结束后对当时不战不和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这就是说,维持现状,势必把埃军限制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官兵将患“战壕病”,士气也将低落,就象不流通的水必然发臭一样,军队必将从内部崩溃。这就是国防部长伊斯梅尔的基本看法。“战争不可避免论”如同作战原则中的“目的原则”一样,为埃军官兵指明了重建军队的方向,提高了士气,把全军的思想统一到了通向战争的方向。
第二,“重视人的因素”,是伊斯梅尔对六天战争时优先重视武器因素的观点进行反省之后提出来的。伊斯梅尔提出“重视人的因素”的观点,是要清除过去的“武器培育人”的观点。他认为,制造武器和使用武器的是人,官兵只要相互信赖,树立必胜的信心,武器就会帮助官兵;六天战争时的唯武器论,导致有的部队在敌火前放下武器,或者甚至对友军见死不救。
强调“重视人的因素”,不仅在战场上收到了成果,在武器装备的研制方面也收到了成果。埃军之所以能将决定这次战争成功与否的渡河时间减少到以军估算的1/2,是因为缩短了在运河沙堤上开辟60条通道(每条通道需清除1,500立方米沙土量,合计需清除9万立方米沙土量)所需的时间。埃军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任务,不是使用过去的爆破方法,而是采用了1971年一位年青的技术军官发明的高压喷头的结果。战争并非是由作战理论和武器进行的,而是由有血有泪的活人进行的。这一哲学成为这次战争中埃军统帅的精神支柱,并化作官兵的为着民族而战的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