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方面在局部地区和国际上尽力炫耀和延长它对阿拉伯国家
所取得的微不足道的胜利,而另一方面却避免同阿拉伯国家直接进行决战。
4. 出于“遏制”目的,大肆宣扬作战成果,吹嘘特种部队的袭击情况,企图以此麻醉以色列军队。
(二)1973年10月以前,以色列过高地估计了本国军队的能力,并企图让国内外都这样认识。
1967年的战争,使全世界认识了以色列军队的“强大”。结果,他们的狂妄自大达到了顶点,政治领导集团还真的相信阿拉伯国家已一蹶不振,唯一的出路是接受以色列提出的条件,以色列梦寐以求的“保卫安全”的条件已经达成。
事实果真如此吗?
1. 以色列国内的安全得到保障了吗?
2. 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可以稳抓在手吗?
3. 停战线上的以色列军队安全吗?
4. 阿拉伯国家彻底失望了吗?
在十月战争中,以色列在军事上一败涂地。情报机构未能发出警报,动员机构未能造成发动“预防性战争”的有利态势。什么“实力”、“遏制”、
“长臂” (空中力量),战争初期都无所作为,结果不得不动员全部力量,与阿方进行决战。
而埃军的计划准备和战争指导却远远凌驾于以色列的军事力量之上,做到了避其所长而击其所短。
1. 在战略和战术两方面都达成了突然性;
2. 在宽大正面上同时发起进攻;
3. 迫使以军同我近战;
4. 战斗持续时间长,超过了以色列在人力,物力方面所能容许的限度,结果剥去了以色列的画皮,暴露出它的真实面目。
以色列企图依靠边境、军事力量、要塞化的国家社会建立非法的国家目标。这就决定它不得不和为恢复失地和自由而战的阿拉伯国家作战。看起来现在它已完全丧失了信心。
以色列的“安全”得到保障了吗?
四、第三个政策——与支持以色列的大国合作
以色列制定了靠自己力量很难实现的野心勃勃的战略目标。所以,依靠大国是其实现“安全”的重要政策之一。
为此,它唯恐天下不乱,尽力扩大国际冲突,以获得大国的援助。可以说1973年10月以前它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