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好法,是時代…朝代發展到如今這個程度後,賦役制度革新的必然方向。提出此法者,本意也是好的,讓那些多田的地主豪強多承擔賦役,從而分擔少地貧民身上的負擔。
可惜的是,實施太倉促,太沒力度,也太籠統了。在丈量土地和統計人丁這第一步,就已經敗了、妥協了,‘條編法’的結局已經預定。
像如今這樣,在原有戶籍黃冊上的田畝和丁口之上,直接倉促施行,不過是……”
葛蕤越聽越覺得有覓得知音之感,不待姜穠繼續說,他便接話道:
“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不,而是在原來的湯藥中,又加了一味毒藥。無地佃農充當自耕農,官紳豪強繼續盤剝其下佃農的危境,並沒有解決,反而還進一步加重了佃農身上的賦役負擔。”
一旁的葛圭章下了結論:“負擔最重者,反而不是我們這些有地的貧農,而是無地的佃農。然而,如今田地兼併盛行,天下農人中,十有七八是佃農。本就危如累卵,朝廷卻又砸下一塊重石,距覆滅之時不遠矣。”
幾人在這裡討論大昭將亡,這是何等大逆不道之事?
然而在場的葛蕤、姜穠、葛圭章、沈甜,以及旁聽的夏五斤,卻都無人覺得惶恐。
狂士葛蕤,反而眼吐利光:“遲早的事情罷了。若新朝立起時,我還沒朽爛入土,必定扶杖投奔,說服新王施行真正的‘條編法’!以刀槍開路,以熱血滌盪,想必該能真正的施行順利了。”
在場幾人,無人搭話。卻都不約而同的,相信在場其他人,不會將這抄家滅族的大逆不道之語傳出去。
此時的一切展望,都還只是黑夜中望耀日,天明耀日升空的時候,還沒有到。
……
此次賦役法革新,對姜家的影響有,但不大。
姜家以前每年要交七十升麥子的田賦——折合成銀錢
是兩千一百文,加上五錢銀子的戶稅,再加上納銀代役的代役銀一兩——去年是二兩。精確一點,一共是四兩六錢銀子。
但因為‘損耗’等原因,差不多是五兩銀子。
如今賦役法革新後,賦稅要交五兩四錢銀子,徭役要交一兩五錢銀子,加起來就是六兩九錢銀子。加上‘損耗’,七兩銀子都不止。
這一改,讓姜家多了二兩銀子的負擔。
不過,開年後姜夏兩家的菇房裡,所有香菇和平菇都出菇了,並進行了菌包的正常更換,每月的產出已經穩定下來。除去僱工的工錢,姜夏兩家每個月能分得二兩多銀子的利潤。
這比去年剛開始賣蘑菇掙錢時,估算的第二年每月能有一兩多銀子的進帳,整整多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