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建立後,他們全部成為帝國的開國元勛,享有崇高的榮譽、地位、權利與待遇。比朱
元璋小 4 歲的徐達甚至成為這些武將中的首席功臣。最後,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
一位中風後不停地淌口水的湯和算是逃脫了洪武皇帝的荼毒,其餘無一善終,有的還死得
極其悲慘。這些都是後話。
而在打江山的過程中,無論如何,朱元璋的捨生忘死、“有肉大家吃”的義氣、才幹及
其對未來的預期,可能是相當多的好漢死心塌地地跟著他的重要原因。(三)
四、和朱元璋有著相似的江湖義氣的張士誠,卻遠不如朱元璋的雄心大志。遠大志向和戰
略眼光的缺乏,最終不得不在勢力爭奪中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之魂。
在朱元璋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有兩個人不得不提到,其中之一是張士誠。從龐雜的史
料中判斷,張士誠生性遲重卻精明能幹,沉默寡言而頑強機詐,重然諾,講義氣,而且對
人慷慨大度,十分寬厚。按照中國古代人甚至現代人的標準,這是一些很優秀的品質。這
種品質可能是幫助他團結了一大批同志和戰友,從而打下這片基業的重要因素。
張士誠將大本營設置在蘇州,建立起了割據一方的政權之後,對於與自己一同起事的
老弟兄相當夠朋友講義氣。他使他們每個人都成了手握重兵或重權的高官大吏。同時,他
對文人士大夫極其友善,對百姓也輕徭薄賦。同時,他還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因此,贏
得治下人民相當廣泛的支持。
既然如此,張士誠又是如何敗在朱元璋手下的呢?其中,必定有比江湖義氣更為重要
的東西在發生作用。
此時,如果張士誠告訴他們:“天下還沒有拿到手,大敵當前,任重道遠,弟兄們還需
努力。”他們可能還會再拼一把。可惜,張士誠自己並沒有這種打算。這位私鹽販子出身的
好漢畢竟目光短淺了些。他對占據了中國最為繁華富裕的魚米之鄉極感滿足,並沒有爭奪
天下的雄心壯志。他很想保境安民,不願再冒什麼太大的風險。他甚至沒弄明白,值此天
下大亂之際,虎狼遍地,自己已然處身於不是吃人,就是被吃的境地,所謂逆水行舟不進
則退者,此之謂也。他不知道,狼顧虎視之下,想單獨保住自己的一方基業,從而長享富
貴是沒有可能的。
然而,張士誠可能還真就是這麼想的,他的所有“基本國策”都是圍繞著這種胸無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