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在,也肯定是朱元璋的最高理想、出發點與目的地。
朱元璋對帝國底部形態的塑造,在其思想最深處,顯然包含了對皇家利益最大化———
帝國長治久安,皇家萬世一統的深切追求。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很快就會看到,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朱元璋所作的努力稱得上
是不遺餘力。
首先,實現皇家利益的最大化,問題並不僅僅出在農民身上。還有比他們更重要的社
會力量需要關注。這更重要的社會力量,由帝國的另外兩個階層構成。只有像搞定農民一
樣搞定了這兩個階層,高高在上的皇帝才能夠將自己的陽光雨露灑向人間的芸芸眾生,從
而真正實現皇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對於生活在社會底部的農民,我們姑且把這兩個階層稱呼為帝國的中部社會與上部
社會。
所謂帝國中部社會,指的是傳統上所說的士紳階級,包括了城鄉豪門富戶、地主,和
享有一定帝國特權的讀書人。而所謂帝國的上部社會,則指的是占有了國家權力、社會公
器的貴族及各級政府文武官員。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些階層之間關係複雜。譬如,官僚退休———當時的術語叫做“致
仕”———回到家鄉,就會變成當地的士紳,他們常常是真正的豪門富戶;而士紳和讀書人,
經過薦舉或者科舉考試,經常一變而為官僚。假如他們觸犯了皇帝或法律,可能淪入社會
最底層;而底部社會的農民,又有可能經過寒窗苦讀,進入士紳階層,甚至成為官僚貴族
皇親國戚。由此可以知道,帝國內部存在著一種以皇權為中心的流動。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帝國社會結構是一個標準的金字塔狀結構,廣大的底部是農民,
向上逐層縮小,依次為士紳,官僚,金字塔的頂部是皇親國戚勛貴,塔尖上坐著半是神格
半是人格的皇帝。在這個結構里,至少在人們有效地改變了自己的身份之前,各個階層之
間一級壓一級的等級就像我們一眼看上去那樣分明而森嚴。
顯然,這裡的每個階層都有他們各自需要追求最大化的利益,這是導致帝國內部充滿
衝突與搏殺的根源。
一般說來,生活在社會底部的人們,其利益訴求最簡單,也最容易滿足。有人曾經把
他們比喻成馬鈴薯,從裡到外都很相似,彼此間卻沒有什麼關係。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大
家都是土豆,然後被裝進帝國這個大麻袋裡,仰望著賜給他們陽光雨露的皇帝。他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