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不帶來乖戾之氣,不可能不毒化政治空氣。
但同樣作為大學士,他的做法又很可以理解。原因是,作為帝國士大夫的代表,但凡
正派一點的帝國官員,沒有人願意看到宦官們的權勢過大,帝國的歷史一再證明,舉凡此
種情形出現,都意味著不小的災難。
我們找不到馮保在此之前得罪過高拱的記錄,表明高拱不是因為個人原因,而是出於
政治目的在刻意打壓馮保。馮保手中的權力已經很大,他的資歷,素養與能力越強,對內
閣決策管理權限的破壞力就可能越大,高拱也就越要抑止他。如果不是因為隆慶皇帝的個
性和對徐階、高拱、張居正的信賴,高拱大約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他做到了。只是手
法過於粗暴,為後來的不祥結局埋下了伏筆。
此時,徐階尚在朝中,張居正也已經進入內閣。沒有證據表明他們反對高拱的做法。
在理論上講,他們應該是支持高拱的。因為這符合他們的理念與利益。直到徐階離去,張
居正又受到高拱頗為輕率的傷害。
事實上,或許正是高拱自己相當情緒化的個性,才一再化友為敵,使馮保有機會建立
起了強大的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一旦形成,幾乎就註定了高拱的政治潰敗只是時間問
題而已。自己犯錯誤,自然給了別人犯更嚴重錯誤的理由與機會。帝國政治制度本身的非
理性化,註定了這一切的無可避免。
我們只要把時間這個參數向兩端拉長一點,就會明白無誤地看到,這種政治理性的缺
失,使帝國與所有參與者個人,在這場政治遊戲中,必須承擔巨大的風險與成本。即使是
那些在各個方面堪稱傑出的人,也沒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選擇。
馮保的機會,出現在隆慶皇帝重病彌留之際。時在隆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公元 1572 年,即隆慶六年閏二月,大約與放縱過度的性生活有關,35 歲的隆慶皇帝
已經一副神銷骨立的模樣,面色晦暗且伴有熱瘡。
一次,他面帶慍色,緊抓住高拱的手,說:“我不回宮裡了。”
高拱連忙勸解:“皇上不回宮可怎麼行?望皇上還宮為是。”
皇帝恨恨地:“有人欺負我。”
高拱:“何人膽敢無禮?有祖宗重法在。請皇上告訴臣,臣依法治他。”
皇帝深深地嘆口氣:“唉,什麼事?還不是宮裡的事。” (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