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捲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站在阿里不哥一邊的有窩闊台家族的首領、塔爾巴哈台的葉密立地區的統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魯忽,阿里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手中奪得察合台兀魯思。
由於這一支持,阿里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近1262年年底,阿魯忽背棄阿里不哥投靠忽必烈。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變了形勢。最後在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忽必烈寬恕了他,但是為謹慎起見,他把阿里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
公元1271年,時機終於成熟。蒙古大汗忽必烈把原來屬西夏帝國,金帝國,宋帝國,大理帝國和蒙古本土合併成一個帝國,國號“大元”,為《易經》“大哉乾元”之意,蒙古國從此由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變為中華帝國正統王朝的一個朝代。元世祖建立帝國後成為蒙古汗國唯一的宗主,建都北京,北京成為遠至多瑙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世界之都。
忽必烈以前輩們的赫赫戰績為榮,並鑒其經驗與教訓,最終完成中國空前大統一的豐功偉業,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開明君主。與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堪稱蒙古一代偉人。但在人們的腦海中,成吉思汗幾乎成了蒙古征服者的代名詞。提起忽必烈,人們又馬上會聯想到元朝的大一統帝國。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則以文治著稱天下。
元朝的建立是蒙古帝國各方面制度朝向漢化的重要步驟。元朝初年的經濟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與忽必烈年輕時重視人才、聽取漢人的意見有很大的關係。元朝在這樣開明君主創建下可謂是開了一個好頭。
馬可·波羅對忽必烈也是敬仰有加。他是這樣描述忽必烈的:忽必烈中等身材,四肢勻稱,面目清秀,眼睛烏黑,顯得精明強幹。他英勇善戰,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即位前是一位戰功卓著的軍事統帥。繼位後,他是有史以來臣民最多、疆域最廣、收入最豐、具有絕對權威的君主。
第二章國定大都 鑿京通運河
1264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定都於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區),定燕京為“中都”,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把國都由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於燕京的動機,其實與當年金朝完顏亮由上京會寧府遷都於燕京是頗為類同的,這其中包含了地理條件,內部奪權爭鬥,長遠規劃等一些因素。
當時,忽必烈即位為大汗,並未按蒙古慣例,經大會推舉,而是憑實力自立,這樣在程序上就違背了合法性,所以導致很多貴族不擁護他;另外,忽必烈針對漢人地區的特點,重用漢人,實行漢制,這就避免不了觸犯一些蒙古貴族頑固派的利益,所以,很多貴族反對他,甚至發動過武裝叛亂,他需要擺脫反對派的牽制;另外,燕京的地勢水土,遠勝於蒙古草原,也是重要的軍事及供給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