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思想資源(3)
總之,在魯迅的著作中,你看不到執著的人生理念,也看不到系統的社會理念。這一缺憾,使魯迅在與英美留學歸來的那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爭論中,常常顯得窮於應付,他的長處在冷嘲熱諷,潑辣恣肆上。這一招,對那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來說,只能是無言也無招以對了。
對自己的這一手,魯迅既很得意,又不能不感到困惑與怯懦。終其一生,魯迅很少寫對社會建言的文章,也很少寫分析社會事件的文章,其原因怕就在這裡。
一九二七年到上海,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委託,統率起中國文化革命的新軍之後,魯迅主動學習了馬列主義的社會學理論與文藝學理論,情況才有所改變。這一來,讓魯迅很是振奮,覺得自己雖然得道晚了些,得的是道主真傳,比那些自由主義、民主主義之類的人云亦云的東西要強多了。多少年無法與英美留學生抗衡,這回可得到了法力無邊的武器,看你們往哪兒跑!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晚年服膺馬克思主義,服膺階級鬥爭學說,還是有幾分真誠的。
新文化人物強有力的批判者(1)
嚴格地說,魯迅是一個舊時代的知識分子,只能說,他的運氣還不壞,正當沉寂之際,趕上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他的巨大的創作才能,寫作了一批優秀的短篇小說,成為新文化運動初期的一位傑出的作家。
把魯迅和黃侃作一比較,或許能得到一點啟發。兩人均為早期的留日學生,又都出自太炎門下,從年齡上說,黃侃還要比魯迅小几歲。魯一八八一年生,黃一八八六年生,小魯五歲。黃對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前面已經說了,魯又能高明多少呢?
或許有人會說,各人的情況不一樣,思想基礎不一樣,這樣的比較未免太簡單了吧。
那就看魯迅的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