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藏”,指已獲得的認識。荀子認為,不能因為已有的認識而妨礙接受新
的認識,所以“虛”是針對“藏”而言的。他又說: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
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同上)
“心”有分辨差異,同時“兼知”多種事物的能力,可以同時得到多種不同的
認識,這就是“兩”。但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一種事物、精通一門學問,就必須
專心一意、集中思想,不能因對那一種事物的認識而妨礙對這一種事物的認識,這
就是“一”。“一”和“兩”的這種辯證統一就是“壹”。荀子強調:
心枝則無知,側則不精,貳則疑惑。壹於道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
身盡其故則美。美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同上)
“擇一而壹”也就是專一、專心。荀子還說:
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
劇亂知謂之靜。(同上)
心是動的,不動就不能思維,但要正常思維就必須排除各種干擾,讓思想靜下
來。所謂“靜”就是不讓各種胡思亂想和煩惱來擾亂思維。
荀子認為,正確處理好“藏”與“虛”、“兩”與“壹”、“動”與“靜”三
對矛盾的關係,做到“虛查而靜”,就能達到“大清明”的境界,做到“坐於室而
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
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同上)。從認識形式到認識方法,荀子的辯證思
維水平,確實是他那個時代無人能及的。
六、制名以指實
荀子作為先秦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最有成就的邏輯學家之一。荀子
在邏輯研究上的貢獻,主要在概念論上。
荀子首先揭示了思維活動的四種形態,他說:
實不喻然後命,命不喻然後期,期不喻然後說,說不喻然後辨。故期、
命、辨、說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業之始也。(《荀子·正名》)
“實”,指客觀事物,或稱認識對象。“命”,指制名的思維活動。“期”,
指下判斷的思維活動。“說”,指解說、推理活動。“辨”,指辨論論活動。荀子
認為,命、期、說、辨是實際運用中的四種重要思維活動,是成就王業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