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1 / 2)

論,以發展儒學,彌補儒學在這方面的不足。他的理論成就主要體現在《復性書》

中。

四、融儒佛之說 著復性之書

李翱的《復性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作成於29歲之時。這是李翱哲學思想

的代表之作。在《復性書》中,他闡述了一個以《中庸》為傳授中心的“道統”。

他說:

子思,仲尼之孫,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傳於孟軻。軻曰:

“我四十不動心。”軻之門人達者公孫丑、萬章之徒蓋傳之矣。遭秦滅書,《中庸》

之不焚者一篇存焉,於是此道廢缺,其教授者唯節行、文章、章句、威儀、擊劍之

術相師焉,性命之源則吾弗能知其所傳矣。道之極於剝也必復,吾豈復之時邪?

他認為儒家的性命之學,到秦漢以後就趨於廢缺,至唐代衰落到了“極於剝”

的地位,儒家的“性命之書雖存,學者莫能明,是故皆入於莊列老釋”。他以《中

庸》為主要的理論依據,旁采《易傳》、《大學》、《樂記》等儒學經典,綜合老

子的“復歸”、莊子的“心齋”以及佛教禪宗、天台宗的部分思想,建立了自己的

心性學說。

1.性與情的關係。

李翱的《復性書》是從闡述性、情關係著手展開論述的。性、情問題雖然是儒

家的舊話題,但李翱將它特別加以提出和發揮,既區別於先儒,也與同時的韓愈不

同。第一,性者天之命,情者性之動。

李翱在《復性書》中,開章明義地說:

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懼、愛、

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過;七者循環而交來,故

性不能充也。

他把性、情這一對範疇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說:“性者,天之命也;聖人得之

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動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也就是說,性是與

生俱來、普遍存在於每個個體生命之中的,聖人與幾人(百姓)是沒有差別的。所

以他又說“百姓之性與聖人之性弗差也。”而且“人之性皆善”,用孟子的話來解

釋李翱所謂的“性”,就是“善端”;用佛教的話來解釋李翱所謂的“性”,就是

“佛性。”佛教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以與李翱所謂“百姓之性與聖人之

最新小说: 出轨循环(1v2) 黑狐(np,重传) 美国之殇 催眠许愿 [综琼瑶同人] 重生继皇后 一室生香(年代 1V2) 镜面(骨科 兄妹1v1) 天!谁家糊咖上来就亲疯批反派 不准吃兔兔 我在御兽世界开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