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學習上不只是死記硬背,更能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堅持了“朝誦之,夕
思之”的誦讀與理解並重的方法。司馬光從勤讀善思中產生了學習的癖好,這在他
後來的一首詩中寫道:“聖賢述事業,細大無不實,高出萬古表,遠窮四海端。於
中苟待趣,自可忘寢餐。”(《傳家集》卷2)由於他勤于思考,很早就表現出自己
的聰明和才華,在他7歲時,一天同幾個小孩在院子裡玩,院子裡放著一日盛滿了水
的大缸,夥伴們正玩得高興時,一個爬上大缸的小孩不小心掉入了缸中,其他的小
孩看到這種情景,嚇得紛紛跑掉。這時,只有司馬光十分冷靜,他搬起一塊石頭,
擊破大缸,水流出來後,那小孩便得救了。這件事很快被傳布出來,有人把它畫成
《小兒擊瓮圖》,在京都(開封)、洛陽一帶廣為流傳。
司馬光的家庭雖然很富裕,但在他父親的節儉之風影響之下,從小就不喜華靡,
大人給他金銀美服,他不願接受。以至考中進士,去參加聞喜宴時,別人都戴了花,
他卻不戴,當時一個同年告訴他,這花是皇帝所賜,不可違抗,他才戴上。以後他
做了大官,在生活上仍然保持了儉樸作風,“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丁
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卷11)。節儉作風在司馬光身上確是事實,人們從1961年文
物出版社影印的《宋司馬光通鑑稿》中可以看到,他用的稿紙竟是用過的廢紙,是
先用淡墨將原來的字跡塗掉,涼干後再寫書稿。這種節約的作風在封建士大夫中確
實罕見,直到晚年,他還給兒子寫了《訓儉示康》,對兒子進行廉潔儉樸的教育。
他在這封書信中說,穿衣無非是為了禦寒,吃飯無非是為了充腹。他舉出歷史上許
多以儉樸而成大業,揚名後世和因奢侈而一事無成,甚至身敗名裂的事例,說明
“以儉立名,以侈自敗”的道理,告誡司馬康堅持儉樸的家風。作為一個讀書之人,
司馬光對書籍十分珍愛,翻閱時小心謹慎,生怕弄髒弄壞,天氣好的時候,還取出
去涼曬,因此,被他翻讀了幾十年,仍保存得完好如新。他訓告兒子說:“商賈收
藏的是金錢貨幣,我們儒生只不過有些書籍而已。”這種愛護書籍的習慣,也為讀
書人樹立了榜樣。當然,司馬光的檢朴之風,比之千百萬勞動人民,不可同日而語。
只是比他同一階級的許多人簡樸得多一些,可這仍然是值得學習和稱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