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頁(1 / 2)

為詳細的論述。

張栻的格物致知論大致和一般理學家相同,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總起來說,張栻的格物致知論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去人慾,存天理”為目

的。在認識的來源、對象上強調“知吾所固有”,在認識途徑上主張通過內省“格

心之非”。他說:

所謂講學者,寧有他術哉,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全集》卷15)。

立者所以立其身也。所知者,實之在己者也(《論語解》卷2)。

這是說,研究學問之目的是為了致知,知從哪裡致來?回答是知為自己所固有,

所以知應從自己身上下功夫。所以,他說:“聖賢易為而可至哉?求之吾身而已。

求之吾身其則蓋不遠心之所同然者,人所固有也。”(《全集》卷2)因為我心與聖

賢之心同,故求為聖賢只須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去下功夫。故他又說:“義理存乎吾

心者,不可泯滅,蓋學者求諸由此而已。”(《全集》卷9)明白地說,致知就是要

去認識自己心中的義理。這裡的“義理”本來指講求經義、探究名物的道理,然而

按照陸九淵“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思想來說,自然是“義理存乎吾心”了,朱

烹也說:“蓋人心至靈,有什麼道理不具在這裡”。(《朱子語類》卷14)大凡道

理,皆我自己自有之物,非從外得,所謂知者,便只是知得我的道理”(同上,卷

17)在知識來源問題上,張栻、朱、陸的看法一致。他們之間的分歧只在於致知的

途徑不同。朱熹認為知識雖為自己所固有,但不能直接頓悟出來,要通過“今日格

一物焉,明日又格物”的格物過程,才能最後達到“脫然貫通”,使“眾物之表里

精粗”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陸九洲的致知途徑則是強調“切己反身”、

“發明本心”。認識不須向外探求。朱熹雖然也認為致知就是認識心中之理,但他

從“理一分殊”論出發,主張把心內之理同心外之理加以溝通,這就要通過認識心

外之理去明白心內之理。張栻的格物致知說則有把朱陸二人的格物致知說相融和的

傾向。

首先,張栻以“格”為“至”,以“物”為“理”。他說:“格,至也,格物

者,至極其理也。此正學者下功夫處。”(《全集》卷26)這就與朱熹格物致知的

出發點一致,但他不主張通過“今日格一物一物焉,明日格一物焉”的辦法,而是

最新小说: 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 水深则灵(骨科1v1) 厌度 【咒回同人】禅院家的女人 年级第一吃奶有瘾(高H)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训狗手册(NPH) 在后宫里开后宫(1vN) 旧瘢(下架重传) 和爸爸的七天(父女 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