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頁(2 / 2)

向內下功夫,強調“格物”要以“去心之是非”為先。

其次,他把格物致知同理欲之辯相聯繫。張栻說:

夫心本無非,動於利慾所以非也—…,故當以格其心非為先,格之為言,感通

至到也。……所謂格也,蓋積其誠意,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無非格之之通也。

(《孟子說》卷4)

張栻以“格”為“至”,“至”就是“感通至到”。只要“積其誠意”使無論

在動或靜的時候,都要使自己的言行完全保持“善”的本性,不為利慾所動,這就

是張栻的“格物”方法。他把這種格物方法叫做“收其故而存其良”。這是孟子

“性善論”、“良知良能”和“養心莫善於寡慾”論的進一步發揮,也同陸九淵的

觀點基本相同。它對後來王守仁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總之,張栻的“格物致知”論,雖然同程朱有共同之處,但又有所離異,它同

主觀唯心主義者陸九淵思想卻基本相同,但也表現了融和理學於心學的特點。

在知行關係上,他不同意程朱的“知先行後”和“知主行次”論,提出了“知

行互發”的主張。

張栻比較清醒地看到,在當時的知識界普遍存在著“重知輕行”脫離實際的流

弊。他說:“近歲以來,學者失其旨,汲汲求所謂知,而於躬行則忽焉。本之不立,

故其所知特出於臆度之見,……蓋憂此,特未知二者互發之故也。(《論語解序》)

這一看法同程朱的“知先行後”、“知主行次”說很不一致,這說明他雖然學承二

程遺統,但不是盲目繼承,而有自己的見解。雖然,他並未公開否定“知先行後”

論,甚至也講過“知先於行”,可是他卻作了一些說明,使之與己說不相牴觸。例

如他說;

所謂知之在先,此固不可易之論,但只一個知字,用處不同……譬如行路須識

路頭,誠是也,然要識路頭,親去路口尋求之方得,若只端坐在室想像路,而曰:

吾識之矣,則無是理,元晦所論知字,乃是謂知至之知。要之,此非躬行實踐則莫

由至”。(《全集》卷19)

他之所以沒有否定“知先行後”的說法,但並沒有把“知先行後”看做是絕對

最新小说: 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 水深则灵(骨科1v1) 厌度 【咒回同人】禅院家的女人 年级第一吃奶有瘾(高H)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训狗手册(NPH) 在后宫里开后宫(1vN) 旧瘢(下架重传) 和爸爸的七天(父女 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