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頁(2 / 2)

論。此其錯誤之一。其二,他雖然講到“盈乎天地之間者莫非物。”並且說“人亦

物也”,但當其對“人之理”作解釋的時候,則說:人之為人,所以與天地並立,

而為三者,蓋形有小大之殊,而理無小大之間故也。理者何?仁、義、禮、智是也。

人之有是理者,天與之也。自天道而元,則曰元亨利貞;自人道而言,則曰仁義禮

智。其實一而已矣。(《文集》卷32,《代劉季父浦城縣庫四德四端講義》)這就

把封建道德說成是來自人類以外的先驗的絕對觀念,並且認為這種“一定而不可易”

的準則對人來說,是只能遵循而絕對不可違犯的最高規範。

既然認為仁義禮智之德性為天之所賦,那麼,關於仁義禮智的“理”,就只能

向內探求即從人自身的意識中去求,何必又要在事物上求理?真德秀說:“孟子所

謂不慮而知者良知也。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無不知敬其兄,此即良知,

所謂本然之知也。然雖有此良知,若不就事物上推求義理到極至處,亦無緣知得盡。”

(同上卷18《講筵進讀手記》)其前提是人具有先天性的“本然之知”即“良知”,

但“良知”還不是義理極至,因此還必須就事物上去推求,使之達到義理極至處,

這才是求理之最大目標。所謂“義理”,仍然指的是仁義禮智之理。人生先天具有

的仁義禮智是一種潛意識性的“理”,通過“即器求理”所達到的對義理的深刻認

識才是理之極至。人亦是物,求人理要從人本身的“良知”出發,結合對“灑掃應

對”等人倫日用等事物的推究,就可以達到對“義理”的本質性認識,用以擴充心

中之理,這就使“本然之知”升華到義理之極至了。由此可見,所謂“就事物上推

求義理之極至並非是探求客觀事物的規律,而是要上人把封建倫理關係的理在認識

論上從一般的人倫日用上升到“理”(或“道”)的高度,上升到一定而不可易和

只能遵循而不可違反的“天理”的高度。

如何才能使“本然之知”上升為義理之知的高度?真德秀提出了“窮理”與

“持敬”相輔而行的主張。何謂“持敬”?按真德秀的說法,敬就是外表端莊,整

齊嚴肅,內心敬一,無二無雜,使外表的端莊嚴肅同內心的專一無雜相互交正。他

最新小说: 捡到破碎的耽美文男主(校园1v1,弯掰直?) 水深则灵(骨科1v1) 厌度 【咒回同人】禅院家的女人 年级第一吃奶有瘾(高H) 《可恶,又被抓住了》(np sp改后重传) 训狗手册(NPH) 在后宫里开后宫(1vN) 旧瘢(下架重传) 和爸爸的七天(父女 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