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貸?我問你,百姓秋後還錢糧你收幾分利息?」
「下官也不敢違法亂紀,只收兩成。」
「兩成?」徐平笑著搖頭。
李參心裡一緊,急忙問道:「待制莫非認為利息太高?」
「不是。」徐平只是搖頭。
兩成?在他前世,年利百分之三十的農村小額貸款都做不下去。這個年代,兩成的利息肯定是虧本的,當然官府不會虧本,所以要找保戶,要找蔣大有。歷史上「青苗法」一推向全國,利息立刻翻番到四成,就這還要刻剝民戶,才能保證此法的推行朝廷才有正收益。兩成利息的「青苗貸」,開玩笑嗎?李參現在已經騎虎難下了。
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這個年代,面對農村的小額貸款的成本就在那裡。這些官員沒有成本核算的概念,自然就該吃這個虧。這個年代的通病,官員都喜歡拍腦袋決策,說起來還都頭頭是道,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第39章 李參的任務
貸款的成本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哪怕就是把每項都詳細地列出來擺在面前,還是有許多人根本就不相信。或者是有的人信了你的成本有這麼高,卻認為是做得不行,如果怎樣怎樣,如果是我來做,結果絕不會如此。
農業收益天生地不穩定,小農戶的收益更加不穩定,一年收穫一季的資金周轉期又過長,幾乎是被排斥在商業貸款對象之外的。地方上的地主豪強可以利用高利貸盤剝農民,是因為他們有規避風險的手段,必要時可以把貸款的農民連皮帶骨頭吞進自己肚子裡去,國家政權怎麼可能這樣做?
分散的小農戶,光收回貸款利息時的人力物力成本就無法忍受,更不要說年年都會有小農戶無力償還貸款,必須向其他貸款戶分攤成本。青苗貸這種方式,一旦碰到災年,就要面臨大規模虧損,想減小損失對災情就是雪上加霜。
歷史上宋朝是用政權的力量來強行分攤貸款成本,比如收款使用官府公吏,不需要額外付出成本。但實際上,官方不額外承擔成本,做事的公吏就會想方設法把成本轉嫁到民間去,他們不會白白額外付出勞動而沒有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