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防微杜漸
徐平前世隱約有記憶,范仲淹因為所謂君子黨被呂夷簡迫害,歐陽修因此寫《朋黨論》。歷史上只是輕描淡寫,現在徐平可不敢掉以輕心。前世自然不知道,現在才明白,從君子黨小人黨,到新黨舊黨,實在是一脈傳承,所來有自。
自宋開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明確黨爭,發生在太宗時期,胡旦、趙昌言等人公開結黨,銳意鑽營。君子黨和小人黨的理論先導,正是在此時發生。以文章得享天下大名的王禹稱,作《朋黨論》,提出小人有黨,君子也可以有黨。而且,如果君子無黨,則不能與小人之黨相爭,就會天下大亂。
第二篇持這個論調的《朋黨論》,自然就是歷史上歐陽修所作的那一篇了。那文章寫在什麼時候?范忠淹因為被指為范黨領袖,貶出京城,且榜其事於朝堂,當時朝里不少官員竟以位列范黨門下為榮。歐陽修的《朋黨論》,不僅僅是一篇文章,而是有明確的政治意義。君子黨與小人黨之爭,從此由幕後走上前台,左右政壇。
其後的歷史,徐平雖然沒有印象,但大致的脈絡還是隱約有感覺。
此後,司馬光中進士之後不久再作《朋黨論》,蘇軾繼歐陽修後《續朋黨論》,蘇軾門人秦觀再作《朋黨論》。其中除了司馬光是結合事實論史,蘇軾和秦觀都有明確的政治目的,文章出現的時間恰恰在朝中黨爭激烈的時候。
以論事起,而以論人終,幾乎是歐陽修寫文的標誌,炮火只是偶然濺到了徐平的身上。不去論一個人的功過得失,而專一去貼上君子小人的標籤,是歐陽修及其一脈相承的文人的特點。歐陽修如上,他的兩個得意門生王安石和蘇軾又何嘗不是?
向前再發展一步,同我者君子,不同我者小人,政事徹底成為意氣之爭。
什麼是小人?什麼是君子?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孟子言:「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簡單一句話,言利的是小人,言義的是君子。在這之間,再雜上性善性惡之辨,論忠直邪正,基本就大概內容了。
很不幸,徐平想來想去,從思想根源上,自己貌似怎麼都是要劃在小人一邊。
看了看身邊一時沉默不語的范仲淹,徐平的心裡暗暗嘆了口氣。
兩人在同一天升為待制,徐平為龍圖閣待制,范仲淹為天章閣待制,自己的位次在范仲淹之上。這一段時間以來,徐平在三司培植勢力,而范仲淹一樣在身邊形成了一個小圈子。徐平在三司,把持大權,提掖後進,重用年輕人,但秉持一個原則,就是不營私利,不植私黨。范仲淹也一樣不營私利,甚至對於自己的升遷榮辱都置之度外。但要說不植私黨,就值得商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