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個思緒,徐平正容道:「劉、關、張三人立誓,我記得誓言裡,劉備有一句話,『今兄弟三人,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當時三人尚為大漢子民,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八個字,臣一直覺得,道盡了做臣子的真義!」
趙禎覺得有些奇怪,問道:「這八個字自是極好的,但又有什麼特別?」
「特別就特別在,這八個字指明了臣僚所具有的雙重身份。上報國家是對君上忠心以報,下安黎庶是用心管理百姓庶務。對上是一種身份,對下又是一種身份,這兩種身份聚集在一個人的身上。要說吏制,自然就要從這兩種身份說起。」
趙禎已經慢慢開始習慣徐平的思路,往往不是以感性的態度是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而是從一個客觀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問題。聽到徐平從官僚的身份開始講,趙禎不由也提起了興趣來。
「自始皇帝一統天下,六合為一,沒郡縣治理國家,朝廷的臣僚便就跟先秦時候大不同了。當時的官吏是由朝廷派出去,治理地方,首先面對的就是地方豪強。所以朝廷傾全力支持官吏,因為沒有這種支持,官吏就不足以戰勝豪強。地方事務把持在豪強手裡,那還是朝廷的土地嗎?吏制由此開始,是一大改變。」
趙禎點了點頭,細讀史書,就知道兩漢能吏,大多是從對付豪強下手治理地方的。
「所謂陰陽相合謂之道,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陰陽相合才是大道所在。凡是世間事物,總是在陰陽互相糾纏間此消彼長。當時地方豪強勢力大,便就有了官吏一心,賴朝廷支持,與地方豪強的爭鬥。到了後來,地方豪強勢力漸弱,官吏自然也就不需要朝廷如此強力的支持了,吏制又是一變。地方官出任地方,由朝廷來的授權漸漸收縮,而監察越來越重。無他,地方豪強沒了,地方與中央的矛盾,便就轉化成了地方官吏與朝廷的矛盾。監察權重,便就不斷侵奪地方之權,一有變故,監察之權便又就成了地方之權,而後又有對監察的監察。此消彼長,紛紛攘攘,究其所以,無非是對天下來說,地方和朝廷是一陰一陽,此消彼長,糾纏在一起而已。」
「到了本朝,以三衙收地方之精兵,以三司收地方之錢糧,已斷地方與朝廷相抗的根本。所以,雖然有按照使監察地方,提刑使輔之,但終究是不如前幾朝監察權之重,因為已經沒有必要了。此時地方與中央的矛盾,陰陽之間,已經不是地方官吏與朝廷,而是官與吏之間。世人常說,當今之世,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此可謂一語中的。治理地方,不得不用熟悉當地的地理人情之人,所以吏必有封建,此是不得已不為之,無法斷絕。而官則是由朝廷派出去,候一任滿,別任其他地方,再換一人來為官。這個時候,衙門裡的吏便就是兩漢時的豪強,官就是那個時候的官吏。」
「這也不是人有意為之,但一步一步走下來,必然就成為這個樣子。回到先前說三分里蜀照烈帝的那句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官吏天然具有這兩重身份。要想不讓官吏把這兩重身份混淆,便按著這兩重身份,區分了官和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