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抑制清流
田況理解徐平的意思,只能答應照辦,但到底能不能辦好,他可不敢打包票。館閣是朝廷育才之地,聚集最多的就是詞臣清流,讓他們俯下身來,做百姓娛樂,著實不易。
清流有其歷史淵源,從魏晉談玄,各以門第相高開始濫觴,直到唐末,名門望族把持著文化上層,以衣冠清流自詡,瞧不起其他人。最後到天佑二年,朱溫殺宰相裴樞等三十餘人,按因進士落第痛恨這些衣冠清流的李振建議,把屍體投之黃河。李振所說即是這些人自詡清流,那麼便投之黃河濁流,看看他們到底有多清。史稱白馬驛之禍。
白馬驛殺清流標誌著五代武夫當國的開始,從此名門望族成為一個歷史名詞,朱溫以酷烈的手段結束了一個時代。實事求是地講,當時的所謂清流只是仗著門第,用刻薄的語言和對文化輿論的壟斷來維持他們虛幻的舊時榮光,被淘汰已經是歷史的必然,只是用白馬驛之禍這種極端的手段便一個結語而已。當時的清流不但是壓抑武臣的地位,而且壓制寒門士人的上升通道,除了維持大唐這破敗的門面之外再沒有什麼作用。最終武夫的軍事力量和底層士人結合起來,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時代。
五代從周世宗開始,其實已經慢慢改變武夫當國的政策,入宋之後完全轉向。天下分久必合,這也是天下百姓渴望安定,受夠了沒完沒了的殺伐的必然。
隨著崇文抑武政策,清流再次悄悄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不過此時的清流已經不同於唐末,門第已經不重要,寒門出身的士人是主流。沒有了門第相標榜,清流用來區別自己身份的便成了詩書文章,當然更重要的是自身的道德修養。
到趙禎這個時代,清流並沒有占據官員士大夫的主流,徐平這種務實的官員才是占大多數的。但趨勢卻不容忽視,底層進士出身的官員要上位,最有力的武器便就是用個人私德做文章,把占據高位的官員攻擊下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
如果僅僅是把清流所代表的私德要求作為進身之階,出於功利目的,這樣的官員其實並不難對付。可怕就可怕在,有的人真地把這當作了自己的信仰,那就棘手了。
司馬池離京外任,並沒有帶著兒子司馬光,而是把他託付給了老朋友龐籍,在京安心讀書,準備來年的進士考試。司馬光視龐籍如父,就在不久之前,由龐籍主持跟張存的女兒定下了婚期,準備來年進士考過後便就迎娶。定期之禮,徐平還是座上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