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柳三變等人請過了茶,徐平問道:「有些日子了,你們的新曲怎麼樣啊?」
柳三變躬身道:「省主,已經完結,只是一些小地方需要多練一下。兩位小娘子唱得還過得去,若是有閒,你不妨聽一聽。」
「不必了,我做別的還好,曲子卻怎麼也聽不出個好壞來。若是練得順了,便就在這兩天上台去演吧。好與不好,還是要在台上演過了才知道。」
柳三變的兩位小娘子應諾,頗有些躍躍欲試的樣子。
這個年代底層娛樂中的唱實在太過單調了,鼓詞之類,都是一首曲子翻過來覆過去連續唱幾遍,沒有變化。天天如此,很容易失去耐心。所以瓦子裡唱曲的,大多都是有幾分姿色的小姑娘,不然吸引不到聽眾。至於文人聚會請女妓唱曲,也都是小令,慢詞已經非常罕見。對於娛樂活動來說,只是一個點綴,做不了正餐。
徐平前藝談不上什麼藝術修養,但最少知道民間有戲曲,歷史上有雜劇和套曲,這個年代知道這些也就夠了。把柳三變找來,就是發揮他的音樂特長,把現有的曲子連接起來形成套曲。套曲是由很多首曲子組合在一起,比慢詞還要長了許多。有了長度,便就可以向裡面填充故事,不再是抒發一時的情感。有了故事,就能吸引住觀眾。
曲子有宮有調,不是可以隨便組合的,雜亂無章既無法演唱,也無法伴奏。哪些曲子可以組合,怎麼銜接,怎麼變調,都要有專業的音樂知識。簡單地講,這就是諸宮調,算是原始的戲曲。有了這條路線,有了專業的人才,很快就可以演化成戲曲。
柳三變帶人做的這一套曲子,講的正是邕州劉小妹的故事。選這個題材,徐平是經過反覆考慮的。這故事有窮人翻身,有壞人拉仇恨,有民族融合,還有歷久彌新最吸引人的愛情故事。當然,這個故事也是歌頌徐平自己的功績。做了事,有功勞,也不用一直那麼謙虛,老是不好意思說,倒被人看輕了。
然而徐平最看重的,這是蠻族下層人民翻身,並主動與漢文化融合的過程。所謂的民族融合,主流當然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這是歷史的主流。雖然也有唐朝那種漢族胡化的民族交流與融合,但安史一亂,也就讓中原人民認清了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當邊疆少數民族或主動或被動地,配合中央王朝推翻原來上層的統治,成為國家名義下的編戶齊民,擺脫貴族奴僕的身份,這種民族融合與交流就會非常順利,這樣收為國家直轄的土地就會牢固,這些土地就會真正成為這個國家的一部分。而反過來,當少數民族的百姓開始被別有用心的人蠱惑,鼓吹並無原則地美化那些歷史上曾掀起叛亂的本民族人物,把他們吹成本民族的英雄,這民族就開始離心離德,這些土地就有分裂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