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良久,趙禎點頭道:「宰相所言,朕以為,天理存於人慾當中,人慾當中亦含著天理。天理與人慾雖分為二,實則合一,所謂陰陽太極之道,此之謂也。」
徐平出了一口氣,捧笏躬身行禮:「陛下見識精深,確是如此。只是陰陽太極,雖曰合一,但太極就是太極,陰就是陰,陽就是陽。雖曰有分,望之則如一。雖望之如一,實則陰陽相合是太極,太極內含著陰陽,此為易之道。」
趙禎緩緩點了點頭:「你在隴右作戰數年,沒想到學業不輟,兼及易理。」
徐平不能在這個問題深入下去,易理他並不精通,只是取了於自己有用的部分,來說明這一套理論而已。趙禎從小就被明師教導,深入探討必然露怯。講經義,自然有詞臣經筵講官陪著趙禎去研究,自己一個宰相不是做那個的。
「人生於天地之間,而長於人群。人人都有天理人慾,天理或相合,而人慾不合,必有相處之道。所謂君子、仁、義,即人相處之道,亦為治國所本。」
趙禎問道:「何為君子?願聞其詳。」
「君子何義,臣難以盡言,如天上北辰。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此其謂也。臣只知君子之行,《論語》一書,論之甚詳。詳其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也。君子求諸己是也。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是也。君子不以言取人,不因人廢言亦是也。之於天下,無適也,無莫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聰明如夫子,也只是道何是君子之行,何非君子之行,而不道何為君子。君子如北辰,景行行止,心嚮往之而不能至。」
「此為真讀夫子之書者也。」趙禎點頭,「宰相坐。坐而論道,古禮。」
徐平謝過,坐回位子上。到了這一步得到趙禎認可,已經成了大半,不由出了一口氣。
請過茶,趙禎又問:「士大夫當遵君子之行,人君亦當守君子之行,此無疑義。然以仁義治國,漢行之,雖有文治武功,終不免敗亡。敢問宰相,漢亡是失仁義之故與?」
徐平捧笏:「回陛下,聖人之道猶如君子之於士大夫,可照亮前行,然而路上走得到底如何,卻又非全歸於仁義者。失天下,必失仁義,此無可疑。仁義一時之失,未必就會致天下敗亡,此有挽一時失仁義之術而已。有挽天之術,而曰天下不必本於仁義,是匹夫之見。不行仁義,縱能一時挽天傾,終不能長久。是故,天下之治終究歸於行仁義。仁義乃天下所本,而非一時之用,講仁義之用,則未過儒門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