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然,抄書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修行的過程。明朝有個人叫張溥,所讀之書必手抄六七次,後來成為一名大學者。而佛教徒更是經常通過抄經來清淨業障、積累福報、磨礪心性和開發智慧。
讀經典,並不只是在看那些表面的文字,更是要獲取作者所傳遞的信息與能量。因而所讀之書的版本非常重要。讀盜版書,只能收穫盜版的思想。看獲得授權的電子版雖好,但能量傳遞略顯不足,建議買印刷版,或者列印下來再讀。
同一部書,僅從能量角度講,古代版本的價值超過了現今的新書,手抄本超過了印刷本。書上如果有作者的簽名、題詞、鈐印、批註,那更是如同獲得了作者的承許和加持。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抄書。抄寫的過程就是在與作者深層溝通,就是在沿著作者的思想軌跡行走,是獲取信息與能量的過程。如果實在沒有時間精力抄書,讀書時也要不斷地作批註和摘錄。請記住徐特立的一句話,“不動筆墨不讀書”。
第二個秘法是創造讀書的環境。
明末的大學者黃宗羲曾如此評價邵雍的作法,“糊《易》於壁,心致而目玩焉”。一睜眼,就時時處於學習的環境中,怎能不“邃於易理”。
有個民間股神就用過樣的辦法,他把種種股票走勢圖都列印出來,貼在枕邊床上,時時揣摩,不斷打譜,在胸中積累了上萬的圖式,炒股自然有如神助。
引申開來就是讀書的環境、讀書的場態會極大地影響到讀書的效果。我的易學老師——當代易學家劉汶德先生,在文革時曾在江西插隊落戶做小學教師。他在深山中千年古剎改建的小學裡,青燈古卷,夜讀易學,每一字每一句都顯得無比厚重真實。當讀到《黃金策?征戰》中“子化死爻,曹操喪師於赤壁”一句時,燈影搖曳,眼前浮現出刀光劍影,耳旁又響起鼓角爭鳴,似乎親臨驚心動魄的古戰場。
我也有這樣的讀書經驗。曾在浙江山中某小廟住過一段時間。夜裡無電視、電腦之擾,四下闐靜無聲,孤燈之下,獨自賞讀唐詩宋詞,突然覺得和古人的生活非常接近,對詩歌中所表達美妙而又複雜的情懷產生巨大的情感共鳴。
第三個秘法是誦讀。
自古以來,搖頭晃腦的齊聲誦讀就是我國富有特色的教學方法之一。從朱熹的“心眼口”三到,到魯迅的“眼口心手腦”的五到,都強調了口誦的重要性。
但越是簡單的事物越容易被人們所忽略。誦讀的方法裡所包含深刻含義也往往不為人所知。聲音本身蘊含著無窮的宇宙奧秘,僅對人體而言,誦咒就可以幫助打通氣脈。那些高能量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有無數人不斷持誦,去讀誦它們,就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共振。建議讀者大聲讀誦一遍《金剛經》,看有什麼感受?
第四個秘法是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