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對於學來的知識,沒有經過自己的思索、推演,並不能真正深刻領會其中的內涵,更談不上去得心應手的運用和創新。佛教講究聞思修。聽聞之後要深入地思考。而思考產生定解後,就要起而實行,步入實修。其中思考、思辨是重要的聯結點。
思考時最好保持正襟危坐。一方面,東倒西歪的坐姿會壓迫身體的器官、造成肌肉等受力不均,久而久之容易產生一些疾病。另一方面,不正確的坐姿容易阻礙到氣脈運行,而作為人體四大之一的氣如果不能暢通運行,將干擾到我們的念頭。因而佛教中有“身調則脈調,脈調則氣調,氣調則心調”的說法。
2.邵雍07:宅男的幸福生活
三十多歲時,邵雍全家移居到了洛陽。
移居洛陽後,他再未遠遊四方,也沒有出任什麼公職,只是成天窩在家裡研究學問。按現在的標準,整一個標準的宅男。
由於成天宅在家裡,經濟成了大問題。邵雍進而升級為宅聖(宅中剩男),四十三歲(一說四十五歲)才在學生的資助下才成婚。
其實剛搬到洛陽時,不要說娶老婆,就是連住房都成問題。邵雍一家暫住的地方連遮風蔽雨都作不到。邵雍自己打柴、做飯孝養父母(此時他親生母親已去世,孝養的是後媽)。雖然家裡一貧如洗,常常缺米少糧,但邵雍卻始終能自得其樂。
漸漸地,邵雍在洛陽城裡也有了一些朋友。現代人都講人脈,邵雍的人脈可謂是頂級的了。我們看看,他結交的都是些什麼人:
司馬光,宰相。啥也別說了,光一個“司馬光砸缸”,就足以讓多少千古風流人物噓唏不已。那些英雄自以為可以流芳萬世的大業偉業,如今早已灰飛煙滅、湮沒無聞,還頂不上司馬光小時候手裡的一塊板磚,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
呂公著,宰相。這可是標準的官三代啊。他爹呂夷簡是宰相,爺爺呂蒙亨是大理寺丞(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二大爺(父親的伯父)呂蒙正更是狀元兼宰相。
富弼,宰相,鄭國公。那也是貴胄子弟,曾祖受封韓國公,爺爺鄭國公,老爸秦國公。富弼的岳父晏殊也是宰相。
王拱辰,19歲中狀元。出使遼國時,連遼主都對這位少年狀元敬重有加、頻頻敬酒。時任西京留守,相當於洛陽市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