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2 / 2)

呂不韋有些不悅地道:“我昨日給你講授孟軻所作的《梁惠王》反覆強調孟子的仁政、仁愛思想,並讓你銘記,幾條治世名言,你還記得嗎?”

“當然記得:其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也。其二,與民同樂則王矣。其三,仁者無敵。其四,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手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是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呂不韋立即打斷了嬴政的話,“你身為一國之君,不同於那些死讀書的士人,我教你這些言論的目的不在於熟記於心,更重要的是用於治理國家,付諸於你的行為之中。”

“回仲父,寡人並不贊成孟軻的這些仁政的主張,他所說的‘保民而王’只能停留在口頭上,決不能用於治理國家的實踐之中。縱觀天下,諸侯紛爭,有哪一位侯王遵行過孟軻的學說?也許寡人年幼無知,知之甚少,那些霸主、梟雄們有幾人是聽信了孟軻的勸告才登上霸主之位的?不說東方各國,就我秦國而論,就沒有哪位先君信奉孟軻的主張,這些著書講學的士人無力在諸侯間爭雄,又不願委屈求全謀得一官半職,只能把內心的不平發泄在手中的筆上,故意用一些邪說蠱惑人心,干一些欺世盜名的事,其用意更是可惡,他不是幫助君王治理國家,而是削弱君王的統治,把國家葬送掉。自周平王東遷,諸侯割據,距今五百餘年,有國家稱號的侯國近百個,為何至今所剩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是弱肉強食被鄰國兼併了。進一步詢問,為什麼會被他人兼併呢?正是這些國君聽信孔、孟之流的歪理邪說。”

不必說剛成君蔡澤驚疑,就是文信侯呂不韋也目瞪口呆,他身為太傅直接肩負著訓教嬴政的責任,二人幾乎朝夕相處,卻不明白嬴政竟然能說出這番話來,實在太出乎意料。

呂不韋一直都是用儒家思想教導嬴政,所選讀的文章大多來自《尚書》、《詩經》、《論語》、《孟子》以及荀子所著的部分文章,希望用這些文章把嬴政培養成一位仁義之君,用仁愛之心君臨天下。呂不韋隱隱約約有一種從來也沒有過的沮喪,他感到自己失敗了,失敗在自己兒子身上,他有點懷疑自己的訓教策略。他曾自詡無所不能,經商可與陶朱麼相比,從政勝過呂尚、管仲之輩,領兵可與孫臏、吳起並論,教書育人呢?他自信不弱於孔仲尼、荀卿和鬼谷子。人們都說仲尼有徒三千,成才者七十二賢,鬼谷子學徒甚多,有名者也不過孫臏、龐涓,他認為自己僅教授嬴政一個弟子,將來足以震撼六國,名垂史冊。可是,從嬴政剛才的那番話中他尋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也看不出曾經設定的形象在何處。那麼,他這些奇談怪論來自哪裡呢?呂不韋詫異地問道:“大王從哪裡學得這些有違為君之道的言論?孔子、孟子被人推為賢人,大王怎能隨意詆毀呢?既然你不贊成仁政的思想,那麼你認同何人的主張呢?”

“近日我讀了一本書,叫《商鞅書》,就是孝公時衛國人鞅來找大秦時所寫的一本書,內容雖然不多,文字也通俗易懂,但我覺得字字如珠璣,句句值千金,無怪乎孝公會任用他為相推行改革,儘管商鞅遭到車裂而死,但他的學說卻應該受到推崇,孔孟之流與他相比實在可笑得多,商鞅務實,孔孟論虛,孔孟的觀點高不可及,而商鞅的思想卻唾手可得。只可惜,當世沒有商鞅這樣的人才,若有,寡人一定願意用五十座城池交換此人。”

最新小说: 潘塔斯女神(NP) 星星福利院养娃日常[美食] [综影视] 注定早亡的我在经典影视中反复横跳 玩游戏之后 [咒回同人] 每天都想叛逃高专加入咒灵 [咒回同人] 网恋对象是最强 春桃(古言,1v1) 操狐(强制甜宠、1v1、古风玄幻、高) 【np万人迷】人人都爱辛西亚 努力达成be结局失败后(西幻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