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族的古代社會中,有相當多的圖騰崇拜。竹崇拜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地的彝民中。他們認為自己的族人與竹有血緣關係。在有些地區的彝族中,歷史上曾將金竹視為祖神,有的還稱其"金竹爺爺",由於對竹的崇拜,有些地區的彝族打木刻,嚴禁用竹子作為原料。《西南夷傳》中記夜郎侯出自部竹,後來以竹為姓,指的就是以竹為氏族圖騰的記號。
松樹崇拜,是彝民圖騰崇拜的一種,他們以松樹為始祖,並認為與松樹有血緣關係。雲南澄江等地的彝民還規定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日是對松樹大祭的日子。
葫蘆崇拜,是雲南鎮沅縣拉祜族苦聰人的一種圖騰崇拜形式。在苦聰人的心目中,葫蘆是人類的祖先和保護神。從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中便可得知崇拜葫蘆的由來。一般說法是,在遠古時代,洪水漫天,人都淹死了,只剩兩兄妹在一個大葫蘆里倖存下來,從此結為夫妻,繁衍後代。又說在洪水漫天之際,世上僅剩一個孤兒,偶從魚口中得到一粒葫蘆籽,孤兒便把葫蘆籽種下,結了葫蘆,後來葫蘆炸開,從裡面走出一個漂亮的姑娘,便與孤兒結為夫妻,人類才代代相傳下來。由此,苦聰人把葫蘆看成吉祥物、神聖物,同時還把葫蘆看作女性美的象徵。葫蘆崇拜,也存在於其他的彝族地區,據說在"羅羅"彝語中、葫蘆和祖先這兩個詞彙完全相同,都叫做"阿普",所以認為葫蘆就是祖先,並有一個葫蘆代表一個祖先的說法。在雲南許多彝族地區,不少的家庭都供奉祖靈葫蘆,還有"人畜清吉求葫蘆"的諺語①。在崩龍族的神話里,也有關於葫蘆孕育了人類的傳說。
槃瓠崇拜、是瑤族人民的一種原始圖騰崇拜。這種崇拜、源於槃瓠龍犬傳說。據記載,瑤族的始祖名盤護(槃瓠),是評王一隻龍犬,在打仗時龍②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30頁。
①何叔濤:《略論怒族原始宗教的特點及其演化》,《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①劉堯漢:《彝族社會歷史調查文集》。
犬立了功,便與公主為妻,從此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所以在瑤族的圖騰崇拜中,相信狗是氏族的保護神。所以《後漢書•南蠻傳》記有高辛氏將女兒配給愛犬,槃瓠,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自相夫妻,傳衍後代。說的是以狗為圖騰②。正是由於這種圖騰崇拜而產生了一些禁忌。如在本族內禁止殺食狗肉,每年都要舉行祭狗儀式,求得圖騰物來保護氏族人丁興旺。
槃瓠崇拜,在今日的福建、浙江、廣東、廣西等地的畲族人民中還較廣泛地流傳。這種圖騰崇拜的由來,與上述大致相同,並還進行以槃瓠為中心的祭祖活動,被視為是這些民族最崇拜的祖先。在普米族、拉祜族苦聰人的宗教信仰中,還留傳著一種敬狗的遺俗,每當人們吃新米時,先要用新米飯餵狗,以示報答狗的恩情。神話中有這樣的傳說,如遠古時代,洪水滔天過後,普米族的始祖為了尋找谷種,同狗一起來到東方大海邊,聽說大海的對岸有神仙的谷種,讓狗游到大海對岸,帶回了谷種,便把谷種撒到田裡,終於得到了收穫。從此,普米族才種上了穀子,所以普米族敬狗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苦聰人把狗視為獵手的夥伴和助手,因此也特別尊敬狗,有時在缺糧的情況下,寧願自己挨餓,也要餵狗,甚至在狗死了以後,還要進行慎重的安葬,以示尊重。甘肅青海等地的藏族,把狗視為牧場上的忠實保衛者,所以也特別尊敬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