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李仰松:《佤族的葬俗對研究我國遠古人類葬俗的一些啟示》,《考古》1961年第7期。服務,既然他們要生活,便需要生活上所必需的東西。"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墓地象徵著人們頭腦里的陰間世界,死者在陰間的生活,實際上是陰間世界的縮影。因此,整個喪葬活動,也都是圍繞著怎樣把死者送到陰間和死者怎樣在陰間生活而展開的。墓中的隨葬品,就是反映了人們對死者在陰間生活的關心。
原始社會後期,人們逐漸按照自己的社會文化形態,建立起對鬼魂世界的完整想像,又把人間與陰間清楚地劃分開來。人死後,活人仍然注意尊重他們的權利,這主要表現在隨葬品的分配上,同樣體貼死者生活上的需要,一般都有必要的生活用具,希望他們在陰間和活人一樣地生活。
原始氏族組織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出於同一祖先的人們,按照血緣關係組成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單位,對於每一個氏族成員來說,即使他死了,他的生活環境、生產範圍與活著的人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墓中的隨葬品,同樣反映著氏族成員生前的社會生活面貌。
從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來看,早期階段的隨葬品尚無太大懸殊,對死者也保持著平等分配的原則。隨葬品中主要為石器和陶器,石器是死者生前所用的生產工具,是謀取生活資料所離不開的武器;陶器主要是日常生活器皿,包括有汲水用的壺和瓶,炊煮用的鼎,儲存用的罐,盛食用的盆、盤,吃飯用的碗、缽等,有的還把糧食一同隨葬,或在陶器中放上食物,表示讓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裡像活著的人一樣享用。
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後,平均分配被個人過多的占有所代替,出現隨葬品的分配不均。可以說,在中國從仰韶文化以前的氏族社會裡,不論是黃河上下,還是大江南北的原始部落中,對死人的關照基本上是平等的,受著宗教信念的統一支配。
原始墓地中還有一種表現靈魂觀念的遷徙合葬墓,又叫"二次葬"。由於原始人認為,血肉是屬於人世間的,靈魂可以離開肉體而單獨存在,並永遠不死,所以在原始人看來,當皮肉腐爛以後,靈魂便到另一個世界裡去生活。在氏族社會中,一個家族的成員,不可能同時死去,對於早死的成員,一般作簡單的埋葬,在其他成員死後,便將原死者的骸骨遷徙,舉行正式的埋葬,使家族成員能夠在另一個世界裡得到團聚。
中國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多採用二次遷葬,遷葬時,對保存好的屍骨與一次葬者一樣,擺成仰身直肢狀;對保存不好的屍骨,一般按人體的相對位置擺放;對待特別零散的屍骨只是進行堆放。這種二次埋葬的方式,並不代表著以後死者為中心,二次葬的目的,不在乎人的肉體能否完整,把屍骨埋在一起,也就象徵著靈魂在一起,它是以血緣紐帶連在一起的氏族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家族成員之間的血緣關係,這種葬俗在當時起著維護氏族制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