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道理,一些遺址中利用廢棄坑和窖穴無規則的埋葬死者,也是一種人祭的表現。仰韶文化以後,利用廢棄坑葬人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些坑中的人骨,一般都不規整,有的側身屈肢,有的為俯爬式,有的作掙扎狀,均屬非正常死亡,應與人祭有著內在的聯繫。
仰韶文化時期,利用灰坑埋葬死者的現象就已經出現。半坡遺址曾發現兩個利用廢棄的灰坑埋葬死者,這兩個灰坑中的死者,緊靠灰坑邊緣,一個側身屈肢,上肢曲合於面前,呈一種自然的睡眠狀;另一個左腿下屈而後折,其形狀像是掙扎後死去的;兩座墓均無隨葬品,為半坡遺址中一種特殊的例證。
在陝西華陰橫陣仰韶文化遺存中,一個深2.15米的圓形袋狀灰坑(H103)共埋有16具人骨架,分3層埋放。第一層埋8具,第二層埋6具,第三層埋2具,呈屈肢狀。有的在人骨架的腹部壓著巨大的石頭,像是有意砸下去的,又像是被活埋的,或是被打死後胡亂埋葬的。他們像是戰爭中敵對部族的犧牲者和被處死的戰爭俘虜,他們被扔棄在廢坑中或採用屈肢葬法,都是為了同本氏族和本部落的人們區分開來①。
在客省莊二期遺存中,發現有6個灰坑同時埋有人骨架和獸骨架,人的骨架有散亂的,有殘缺頭骨、肢骨的,有的人骨和獸骨疊壓在一起。
在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曾發現兩座灰坑葬,每個灰坑各埋一人,兩具骨架都保存較好,但均無頭骨。另外還有一座土坑葬,墓邊清楚,骨架保存較好,但缺少左上肢和兩腿的膝部以下。上述兩種情況,可能是被獵首和斷肢後埋入的。
到龍山文化時期,利用灰坑埋葬或斷肢葬俗的現象更為普遍。在黃河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考古學上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大致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時期,也是由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的過渡期,碳十四測定的年代為公元前2900-2300年間。在陝西武功縣發掘的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墓葬中,幾乎所有的骨架都不齊全,有的骨架缺頭,有的缺腿,有的四肢不全,有的缺少肋骨和盆骨,有的缺少右臂和左腿,有的缺少下顎骨,有的缺腳趾骨,有的僅埋葬一個頭骨。這些墓葬多數沒有隨葬品。
在邯鄲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兩種埋葬死者的異常現象,一種是在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