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石堆建築的基礎,都選擇比較規整的石塊壘砌,基底築於生土之上。石堆的東、西、南三面,保留有石砌牆址,呈壟狀堆積,東西各築一道,南牆築有三道。在最南端一座右堆與第一道南牆之間,有一塊開闊的台地,間隔29.4米,為一處很大的活動地帶,看來當時的祭祀活動已經有了一定的形式和規模。
另外,在黑麻板遺址也發現有與莎木佳遺址基本相同的祭壇遺蹟。
上述祭壇遺蹟的年代,碳十四測定為距今4240±80年,在年代上比東山咀祭祀遺址稍晚,規模也略有區別,但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特點,第一、都選擇面對河川的較高處;第二,在建築方面,都是採用大方框裡套築小方框或是用石塊壘砌成的圓形圈。反映出中國北方原始居民的祭祀活動具有大致相同的特點。
1975年,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發現兩處屬於龍山文化的祭祀遺蹟,一
①《座談東山咀遺址》,《文物》1984年第11期。
①《內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86年第6期。
處是用河卵石鋪成的長方形石塊建築,長0.9、寬0.6米,選用的河卵石塊大小比較均勻,鋪砌相當規整,在遺蹟西南約1米處,發現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在狗骨架下,整齊地平鋪著一些陶片,附近還發現一座墓葬。看得出石塊建築、狗骨架與墓葬,三者有一定的關係,可能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活動場所,或許帶有祭祀的性質。
另一處是用河卵石鋪底的圓坑遺蹟,在坑內的底部,先墊上一層3厘米厚的經過加工的硬黃土,黃土之上和坑壁又加一層4-10厘米厚的灰白色硬土,灰白色硬土之上是一層厚5厘米的灰黃色硬土,最後在坑底鋪上河卵石塊,石圓坑附近還有墓葬分布,可能這個石圓坑與墓祭有關,是在此舉行祭祀活動時留下的。
作為祭壇遺蹟,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有發現,並且也存在著不同的形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在西歐、北歐地區有一種巨石建築遺蹟,被稱為宗教崇拜建築。它以使用巨大的石頭為特徵,構成墓室。這種形式從公元前5千年至公元前4千年,曾廣泛地流行於地中海一帶,其後在亞、非、美各洲都有發現。這種巨石建築遺蹟,長期被當作傳說中的巨人、神靈所為①。它的結構為,在地面樹立3至4塊石板,上邊再蓋一塊大石板構成墓室,或在大石板下支以小石塊構成室狀,這種建築遺存是史前考古學上的一大特徵,它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帶,為非廟宇結構的宗教崇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