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齣悲劇中,哈姆雷特熱愛生活,反抗邪惡,但卻思想多於行動,過於優柔寡斷;叔父代表的是反動勢力,他荒淫無恥,奸險毒辣、詭計多端。哈姆雷特的復仇行動,表達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要求衝破封建束縛的願望,也反映了包括莎士比亞在內整整一代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1608年,莎士比亞厭惡了政治上的紛爭,回到自己的故鄉,從事傳奇劇的寫作,有《暴風雨》、《冬天的故事》、《辛白林》3部,還有一部歷史劇《亨利八世》。在傳奇劇中,莎士比亞盡展人世的悲歡離合,把希望寄託於將來。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碑文:“看在上帝的面上,請不要動我的墳墓,妄動者將遭到詛咒,保護者將受到祝福。”他的墓現在他家鄉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象朝聖一般去瞻仰。
莎士比亞是一個時代的巨人,他獨立於文藝復興的巔峰,以一雙哲人的眼睛注視著人生百態,看盡了人世滄桑,表達了他對於人類的思考。人們將永遠難以忘懷哈姆雷特的光輝形象,也不會忘記偉大的莎士比亞。
孔雀女“沙恭達羅”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戲劇最美。在所有的戲劇中,《沙恭達羅》最美。”《沙恭達羅》是印度人迦梨陀娑創作的一部詩劇。
傳說迦梨陀娑出生於印度古代一個高貴種姓婆羅門家庭。早年失去父母,由一個牧牛人撫養長大。
長大以後,迦梨陀娑雖然容貌秀美,但很粗魯和愚笨。有一位公主傾倒於他的英俊外貌,貿然與他結婚。婚後,公主發現了他的無知,便把他趕出家門。迦梨陀娑感得十分的羞辱,於是跑到森林中迦梨女神的廟中,向女神祈求聰明和智慧。
迦梨陀娑誠摯的請求,深深感動了女神,女神就賜給他大智大慧,於是他變得聰明起來,成為偉大的詩人和學者,和公主言歸於好。他就自名為“迦梨女神的奴隸”,表示不忘女神的恩典。後來,他成為國王的寵臣,是“宮廷九寶”之一。
現在以迦梨陀娑署名的作品很多,經專家學者考證,屬於他的作品除詩劇《沙恭達羅》外,還有敘事詩《鳩摩羅出世》、《羅怙世系》,抒情長詩《雲使》、《時令之環》,戲劇《優哩婆濕》、《摩羅維迦與火友王》等七部作品,其中以《沙恭達羅》最為人稱道。
沙恭達羅在印度文言(梵語)中是孔雀女的意思,劇本主要寫國王豆扇陀和沙恭達羅悲歡離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