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資產階級革命(4)
他反對天主教會,激烈譴責教士的貪婪和愚民的說教,他稱天主教教主為“惡棍”,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此書一出版,即被法國政府判為禁書,並當眾燒毀。《哲學書簡》的發表,標誌著法國啟蒙運動的真正開始。
為了躲避迫害,伏爾泰來到法國與荷蘭交界處的一個古老、偏僻的貴族莊園,隱居在他的女友德·愛特萊侯爵夫人家中,一住就是15年。在此期間,他寫下了悲劇《愷撒之死》、《穆罕默德》,諷刺長詩《奧爾良的少女》,哲理小說《查第格或命運》,歷史著作《路易十四時代》以及科學論著《牛頓哲學原理》。
1750年6月,伏爾泰離開巴黎到普魯士,來到了一個比法國更黑暗,更殘酷的封建專制國家,伏爾泰幻想藉助“開明君主”的力量,進行某些社會變革,實現啟蒙主義理想。然而,德皇腓特烈二世只把伏爾泰當作宮廷點綴,給外人一個“開明君主”的形象,實際上他實行的是軍國主義的野蠻擴張政策。伏爾泰絲毫不能改變德國現實,1752年,他離開柏林。
1760年,伏爾泰在法國與瑞士邊境的費爾奈莊園定居下來,在此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後的20年。在這期間,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的文學、哲學和政治著論,包括哲理小說《老實人或樂觀主義》、《天真漢》,哲理詩《自然規律》等,他還把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
伏爾泰雖然遠離巴黎,卻仍然關心法國社會現實。他晚年寫了許多文章和小冊子,抨擊教會和專制統治,它們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歐洲各地流傳,推動了思想運動的進步。當時歐洲成千上萬的哲學家、藝術家、演員慕名拜訪伏爾泰,還有人給伏爾泰寫信求教,伏爾泰都熱情接待或回信,小小的費爾奈莊園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伏爾泰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積極為無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典型的是發生在1762年的聞名歐洲的卡拉事件。當時法國阿貝維耶地方一青年騎士拉·巴爾被宗教裁判所製造的冤案處以極刑,從他身上搜出了一本伏爾泰的《哲學辭典》,也作為罪證之一。該書同時被焚毀。伏爾泰曾努力為拉·巴爾平反,奮鬥了十餘年,終未成功。
1778年,84歲的伏爾泰回到巴黎,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巴黎劇院上演了他的新作悲劇《伊蘭納》,演員們在舞台上抬出他的大理石半身像,還為石像舉行了加桂冠的儀式。同年5月30日,伏爾泰因病逝世。
攻占巴士底獄
在法國巴黎市區的東部,有一座高大的城堡,它就是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它是根據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紀著名的軍事城堡的式樣建造起來的。起初是為了抵抗英國人的襲擊,所以就建在城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