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年,紡織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台能同時紡8根紗的紡織機,後來經過改進,竟能紡出130根紗。他把這項發明歸功於自己的妻子珍妮,所以就給這個紡車起名為“珍妮紡紗機”。但這種紡紗機也有致命的缺點,即紡出的紗細而且易斷,並且還要人力推動。
1769年,理察·阿克萊特在詹姆斯的紡紗機的基礎上發明了以馬力作動力的紡紗機。兩年後,他在水力資源豐富的克朗明德建立了以水力作動力的工廠,用水力代替了人力,紡出紗堅韌而結實,克服了珍妮機的兩個主要缺點。從此開始了以工廠代替手工作坊的過程,開闢了現代工業的新時代。
後來,童工出身的紡紗工人塞繆爾·克倫普頓經過五年的反覆踐,於1779年發明了新型紡紗機。後來又經他人改進成自動紡紗機“騾機”,每架機器同時可紡三、四百個紗錠,而且紡出的棉紗精細而又結實。
這樣,紡紗機械化的技術問題基本上解決了,紡紗的效率大大提高。於是,紡紗和織布之間又出現了嚴重的比例失調,織布技術的革新又成了當務之急。
1785年,卡特萊特在木工和鐵工的協助下,製成了自動織布機,提高織布工效40倍。在紡紗和織布過程機械化的同時,棉紡織工業中的淨棉、梳棉、漂白、染整等一系列工序也採用了新技術。毛、麻、絲等紡織部門亦逐漸走上了機械化的道路。
要實現生產過程機械化,還必須解決動力問題。這為瓦特發明蒸汽機創造了條件。瓦特在總結了前人科研成功的基礎上改良了蒸汽機,並很快投入使用。1784年,英國建成了第一個蒸汽機紡紗廠。蒸汽機的發明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成就,從此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上半葉,幾乎各個產業部門都發生了深刻的技術變革。在鋼鐵方面,發明了用焦炭代替木炭煉鐵的方法,煉鋼技術也取得了重大進步。
這些領域的革新,又刺激了交通運輸業,開鑿運河、公路改良、鐵路興建和交通工具的機械化隨之而來。
1812年亨利·貝爾建造的蒸汽船試航成功,7年後,英國建立輪船航運公司,範圍遠達大西洋各個地區。
1804年,特里維西克發明火車頭,1823年,英國出現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到1850年,英國已建成鐵路6000英里,傳統的水路、陸路運輸退居次要地位。
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革命降低了運費,加快了貨運的周轉速度,方便了勞動力的流動,反過來又是技術革命如虎添翼,經濟發展一日千里。
工業革命使英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加強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英國憑藉強大的實力,加緊殖民擴張,攫取了大量的利益。
後來,工業革命從英國傳到了歐洲大陸,19世紀的時候又傳到北美地區,極大地推動了這些國家的工業革命,幫助這裡的新興資產階級打擊封建勢力,奪取了政權。但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藉強大的勢力,四處侵略擴張,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英國憲章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