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25歲時發表了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
當時社會的文學思潮基本是古典主義,作品多數毫無思想,而且矯揉造作,附庸風雅,適合於上流社會王公貴族們的口味。針動這種現象,雨果指出,在不斷變更的社會形式中,沒有永恆不變的藝術,因此,盲目模仿古代是非常荒謬的,在新時代里,文學必須拋棄古典主義的桎梏。雨果大膽地打破了古典主義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不可逾越的規範,主張將崇高優美和滑稽丑怪融為一體。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1831年,雨果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最富有浪漫主義的小說。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15世紀的巴黎。“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被她吸引而生邪念,指使養子奇醜無比的加西莫多攔路劫持埃斯梅拉達。途經這裡的國王侍衛長法比及時救下了埃斯梅拉達,因而獲得了她熱烈的愛情。
克羅德出於妒恨,在法比同女郎幽會時刺傷了他,然後逃跑了。潛逃後,他把罪過嫁禍於埃斯梅拉達,自私卑劣的法比也不為她作證。最後,在克羅德的操縱下,女郎被判處絞刑,罪名是“女巫以妖術害人”。
克羅德趁機威脅埃斯梅拉達,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但是,萬惡的克羅德也被加西莫多從鐘樓上推下,殞命了。因為加西莫多暗戀埃斯梅拉達,他無法容忍克羅德施加於她身上的罪行。最後,加西莫多也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死去。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鬥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