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性能的這些數據使得它成為世界上最長的無船閘運河,而且航道極為安全,事故發生率幾乎為零,並且可以晝夜通航。
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越來越被世界公認,對蘇伊士運河管理權的爭奪也日趨激烈。從法國對蘇伊士運河的獨霸,到英、法兩國共管,再到《君士坦丁堡公約》的簽訂,規定所謂的“一切國家在任何時候對蘇伊士運河均可自由使用”,經歷了近100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蘇伊士運河的管理權一直為列強所把持,埃及人則對此無可奈何。
直到1956年,埃及人才將運河收歸國有,並且擊敗了英法和以色列的聯合進攻,捍衛了運河主權。但到了1967年,西奈半島被以色列占領,埃及被迫關閉運河。6年後,埃及收復了西奈半島部分領土,1975年又重新開放運河。蘇伊士運河歷經滄桑,最終回到了埃及人手中。
蘇伊士運河至今仍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為一條連接歐亞非的交通大動脈。
第69章 兩次世界大戰(1)
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立的兩個軍事集團分別是以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和以英、法、俄為核心的三國協約。這兩個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在全球戰場上展開了拼命的廝殺。
19世紀70年代後,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各國實力發生了迅速變化。到了20世紀初,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德國已經趕上並超過了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可這時,世界早已瓜分完畢,英國占有殖民地最多,是俄國的2倍,法國的3倍,德國的11倍。迅速崛起的德國豈肯罷休。列強爭雄,必起禍端。
1871年1月18日,法國皇宮——凡爾賽宮的鏡廳里出現了普魯士的國王威廉一世。這不是兩國之間的互訪。威廉一世頭戴皇冠,身披五彩王袍坐在皇帝寶座上宣布德意志帝國建立。自己就任德國皇帝之位。從此,法國人把這一日訂為“國恥日”,與德國結下了深仇。
德國憑藉普法戰爭的勝利,從法國獲得了50億法郎的巨額賠款和阿爾薩斯與洛林兩地豐富的資源,經濟迅速發展,不久就躍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法國雖在普法戰爭中遭受重創,但並沒有像德國宰相俾斯麥想像的那樣“流盡了血”。他們經過幾年努力很快就恢復了元氣,並四處尋找夥伴,企圖對抗德國,以雪當年之恥。這樣,法國和德國就成了兩大對立陣營的基本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