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講述那段時日的心緒,林績被他的傷感所觸動,心疼地問:「師父,您那時心中悲痛不已,怎麼就沒想過找旁人訴說幾句?即便能稍稍寬慰心懷也是好的。」
「如果不是因為你好奇問我,我也從沒打算對你講。」趙捷笑了。
歲月沉默著,把死人腐蝕成枯骨,把活人也變得沉默。
林績忽然感到一陣沉甸甸的重量壓在心頭,他想:原來我面對的並不是眼前一瞬間的人,而是過往無數或溫和或殘忍的光陰加在他身上的總和:「為什麼?」
趙捷抬起頭,對望之間想起了當年面對杜譽時非要刨根究底的自己:「說又何益?一己私事,不足為外人道也。」
自從杜譽在他的生活中消失,趙捷辦了停薪留職,整天待在家裡,活得愈發封閉。年輕時遇到他人的不解和質疑,他還會忿忿不平地解釋反駁幾句,後來只願一笑置之。
世人相交大多為了利益,利同則合,利盡則散。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人願意去真正理解另一個人?
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八十年代二十歲出頭的趙捷,他會斬釘截鐵地說:「有。」
但若讓二零零幾年的趙捷來回答,他大概會先思考一下,然後說:「知己從來可遇而不可求,志同道合實在難得。倘若有幸遇見這樣的人,必得萬分珍惜。」
可他自己呢?如今的他還有心力和勇氣去敞開心扉與人真心換真心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趙捷覺得自己並非是對人性從樂觀變得悲觀,只是很多時候他實在沒了力氣。但他明白,自己需要打起精神繼續往前走。
杜譽生前對京劇小生藝術有繼往開來的志向,也有焚膏繼晷的堅持和不同凡響的本事。趙捷知道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都比不上杜譽,為了共同的目標,他沒有後退的餘地。
2003年春。
「小趙,快進來,好久不見呀。」趙捷手裡拎著剛買的雞蛋、牛奶和其他補品,敲開了老齊的家門,開門的正是老齊的大兒子:「怎麼帶了這麼多東西?」
「一點心意。」趙捷把大包小包交到對方手上:「你父親還好吧?我媽給我打電話說他老人家昨天剛出院,我來看看他。」
「你來得正巧,他前兩天還念叨了你好幾回。」對方把東西放到客廳,帶他進了臥室。
與趙捷想像中不同,此刻的老齊並非形容枯槁、精神不濟,而是半躺在床上,手裡拿著一本一看就有年頭的書在翻閱。
「趙捷小友,你來啦?」見趙捷進屋,老齊放下書笑著打招呼:「我知道你這兩年不愛出門,還以為我這輩子見不到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