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說完又咽下去兩塊糕點,一塊像是紅豆餡兒,一塊吃不出是什麼食材,甜滋滋的,很對吳大人胃口。
吃飽喝足的吳大人緩過神,忽而又想起來一件大事!
「不對啊!大人三年期未滿,何人頂替……」
照著慣例,當官的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三年任期將滿時就要往朝廷遞上去摺子,升官還是貶官,要麼就是留任,都要看朝廷的意思。
就想他這會兒能進京城述職,是上面的公文到了,他才從廬州動身。
林如海到廬州,明年才滿三年呢!聽聖上的意思,馬上就要把旨意送過去?
半道兒上的,哪裡又弄出一個新知府走馬上任,難不成兩淮巡鹽御史也和先前那個倒霉縣令一樣,在任上一命嗚呼,等著人收拾爛攤子接班。
這麼一來,林如海升官接到不是好差。
吳大人這點治理地方的自信還是有,先前他交給林如海的廬州,雖然有張氏族人這等地方豪強,總體還算太平。
和銀子牽扯最易出事,可況還是鹽。鹽和鐵,沾上一點都是肥差,也是歷來砍頭最多的職位。他好像替林如海高興的太早了……
朝廷的旨意飛也似的傳到廬州城,廬州府衙的通判和各處文書,皆來恭賀林如海,一面又念著吳大人好命,都這把年紀還能升官,管著山東道的糧運,也算有個實權的差使。
當然最好命的是林如海,本朝的兩淮鹽稅涵蓋江南東西兩路,稅收歷來豐厚,若不是聖上心腹,怎麼能放心安到這個位置?
這位林大人喲,還真是來廬州鍍金的,怪不得大人一份摺子入京,吳知州就連升兩級。若是林如海還能呆上一段時日,他們必定也能沾光。
可惜啊!真可惜!
林如海接到旨意,不見驚喜,畢竟前世辛勞到死的老本行,輕車熟路。聖上現在又要招攬手下的勢力,鹽稅缺人,前世他就是這樣頂上的缺。
不過先前他只管揚州一代受兩淮鹽課管轄,這回管兩淮之地,比原先地盤大一點。
不對,是大很多。
正是這樣才好呢!
手下的人好辦事,免得自己親力親為還要應對上司。
林如海是高興的,賈敏自然也高興,只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林如海如此年輕就被架上高位,叫人擔憂。
沒過幾日,朝廷又八百里加急來了文書,朝廷派給廬州的新知府也不簡單,就是先前在戶部算了幾年帳的朱謙。
能把廬州事務交割到朱謙手上,林如海是放心的,朝廷的催促林如海進京述職,命他即刻啟程。
林如海等不到與朱謙會面,朱謙那鐵面無私的性子,他不擔憂自己的前程,反而擔心起廬州城的同僚。
朝廷催得急促,林如海只能自己先行上路,賈敏和孩子們略晚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