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編劇又想寫韓武在東海郡起事,結果韓武聽了他們的打算,一想到自己要被人在台上演,也是渾身扎了刺一樣的彆扭,連連拒絕。
編劇們想了想,這個時代還沒有成型的戲劇故事,讓人看台上演自己確實很難一下子習慣起來,那就演個已經不在,又有足夠影響力的人吧。最合適的自然就是陳勝起義的故事。也不必演陳勝,從隨他起義的小民的視角來演,會更有代入感,更能帶動人的情緒。
本來是想用戲劇給齊國占據大義的,現在就先用陳勝起義的故事,來將秦的不義敲定,也給演員們練練手,再編排如今的齊國故事。
這紅薯歌特別上口,演員們退到幕後的時候,場中看戲的士卒們已經學著唱起來了,不會唱的跟在裡面哼哼,哼著哼著也會了。
秦國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推廣韓川的耕種新法,紅薯先緊著關中,後來也推向了全國。以如今五穀那感人的產量,在座的士兵十個里不說多,至少有五六個都是真正的平民,平常要吃紅薯當糧的。就是家裡稍寬裕些,碰上災年,也一樣要靠紅薯度荒。
所以他們唱來十分有感情,儘管口音各異,唱起來還跑調,可情感卻作不得假。
項羽聽得樂呵,劉邦卻是微怔。
他不知道這跟韓川關係不大,只是想著,韓信的阿父真正是個人物,居然用這種方式給自己揚名,比他斬白蛇實在多了。但話說回來,要是沒有這樣的功績,這歌也只會讓人笑話。有實績在前,歌謠傳播開去,人心必是會向韓的,這一點上各路諸侯都很難爭過韓氏。
實在是這些年,紅薯活人太多。以前只是遠處的人不知道是誰引種,以後歌謠傳播之處,就是韓氏收心之處。
戲劇情節發展得很快,第三幕是男子家要去提親,家中兄弟為了錢財有些爭端。爭端歸根到底是因為窮,父母兄弟和嫂子輪番以唱詞訴說家中艱難。
老父昔年被征入伍,未得爵位,反落得傷病回家。
下力苦幹,終於為長子定下親事;父子兄弟齊心,為小弟將來分家多攢些家業。
前年歲時不好,田地歉收,然而該納的租稅一樣不能少,一家人補種了夏薯,吃得燒心反酸,仍是感激韓公恩德,讓他們熬過了災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