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目露感慨:「杜工部以史筆寫詩,三吏、三別之中,既有百姓亂離,又有黎民深情,更驚心的,是大唐傾頹之實錄,君王之失,延及百姓,便是滅頂之災。」
蘇轍亦是點頭,念起杜甫的《憶昔》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一旦兵戈起,便是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莫說時人難以接受,我等後人觀之,亦是嘆息不已。」
【杜甫用自己的詩筆,記下了詩筆不暇書寫的黎民之情,他的內心應該是煎熬的,眼看著盛世大唐一夕傾塌,自己讀聖賢書、食君王祿,卻無法為世道出一份力,他的才華,前半生蹭蹬在長安,後半生流落在各州縣。
世道傾頹,民有倒懸,壯志難酬。半生流離的他來到蜀地,於浣花溪畔結廬而居,他來到武侯祠,看著諸葛亮的遺蹟感懷不已,寫下了《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他遙想著諸葛亮的功業,渴望有名臣賢相匡扶社稷,而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結局,亦使他感懷不已。
自古及今,功業難成。】
三國。
劉備雙目含淚,握住諸葛亮的手,猶自顫聲:「軍師……」
他的軍師,出師未捷身先死。天命,為何終究不在漢室啊!
諸葛亮眸中也充滿震動,不僅是為功敗垂成,更是為杜甫詩中的感念:「臣遇主公,共匡漢室,出師未捷,便是有負主公所託。蜀中百姓不嫌臣負主之人,猶為臣立祠,臣縱九死,鞠躬盡瘁,又有何不可?」
劉備目中哀意更甚:「軍師何以言此?備得軍師,方有立錐之地,軍師為我、為漢室謀議良多,如何能說是辜負?備在此立誓,信軍師如信我,我之骨肉,稱你為父,備與軍師,休戚與共。」
「主公!」
諸葛亮長揖而拜,縱此時前途幽寐,但得主如此,夫復何求?
許都。
曹操摸著下巴沉吟:「諸葛亮是有才之人。」
曹植看了自家父親一眼,毫不客氣道:「爹您別想了,人家不會來投奔您。」
曹操眼睛一瞪:「有你這麼跟你爹說話的嗎?就你話多,你爹我不知道嗎?諸葛亮都是蜀相了!」
曹植撇撇嘴,並不管自家老爹暴跳如雷,反正水鏡說了,他當不上世子,未來還被兄長、侄兒猜忌,那還這么小心幹嘛?
破罐子破摔,直接擺爛。
【在成都的杜甫度過了生命中較為安定的四年,然而好景不長,好友嚴武病逝,他失去依靠,只好買舟南下,落腳夔州。夔州都督對杜甫也很照顧,所以他在夔州住了三年。那些年歲的杜甫,如何不像曾經的孔子那般,惶惶如喪家之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