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儒生和道學家更是被刺到一般,當即義憤填膺地跳起來斥責:「胡說八道!婆婆是她的長輩,豈能被誣為人販子?」
「婆婆的行為於禮法不合,你這小女子更是罔顧倫常!」
「滿嘴謬言!」
鄉野間不少老人和男人也竊竊私語。
「家裡那麼窮,誰有閒錢養著她?不賣了換錢下一個怎麼討媳婦?」
「真是可笑,婆婆還做不了媳婦的主不成?再說也是給她找了個好人家,還能虧待了她?!」
便是一些婦女也覺得楚棠的話驚世駭俗難以接受。
「在家從父出門從夫,便是婆婆把我們賣了又能如何呢?都怪我們命苦……」
她們驚疑不定地掩口,而無人看見的角落裡,有些有相似經歷的女子一邊做飯,一邊落下一滴不被在意的眼淚。
【大家很容易憑藉良好的經驗答出「封建禮教」這樣一個標準答案,但禮教又是什麼呢,它又具體表現為什麼?】
眾人心中的弦微微繃起。
【禮教陳規,女子是沒有自主權的,在家從父,出門從夫,丈夫死了,妻子就成了丈夫的「未亡人」,她仍然從屬於她的丈夫,這是禮教規定的夫權,祥林嫂出逃的行為就是基於這樣的底層邏輯。她要為丈夫守節,所以拒絕改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祥林嫂分明是個貞潔烈婦,應該立牌坊表彰呀!】
楚棠故作誇張地明嘲暗諷,底下的道學家聽到這話當即冷哼:「貞節牌坊表彰節孝烈婦,祥林嫂逃而被抓,不死屈從,既不守節又不成烈,豈能擔得起一座牌坊?」
「可笑,她將牌坊當什麼了?」
唐朝。
武則天幾不可察地眯了眯眼:「守節?好一個凜然之行。」
她的語氣含了幾分涼薄的譏諷,卻不是為祥林嫂。所謂節義,比起謀生又當如何?
上官婉兒更是不理解:「丈夫死了女子便不能再嫁?哪有這樣的道理?!」
北宋。
李清照不高興地拉下臉:「照他們這麼說,我後來決意與那張汝舟和離,豈非更是大逆不道?」
【但是封建禮教另有一重族權——孩子是父母的,如果他死去,那麼作為他所有物的妻子則會自動轉入他母親名下,從此婆婆擁有了對媳婦的處置權,婆婆要她改嫁,要把她賣掉,這是合理行使自己的權力,她就不能反抗。祥林嫂恰又處在這一族權的壓迫之下。】
明朝。
朱元璋眉頭挑了挑,眉心擰得更緊:「尊順公婆不是當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