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页(1 / 2)

苏辙由于积极参加改革运动,很快被任命为改革领导小组“条例司”的属官。但不久,他对诸多“新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自知分歧难以弥补,选择自动离开了条例司,外放为河南府推官。正如苏洵所言,苏辙的政治嗅觉相当灵敏,他知道保守派与改革派的冲突会越来越激烈,他不会出卖人格夤缘钻刺,也不愿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苏轼,在保守派与改革派斗争白热化的时候,在代表保守势力的政坛大腕一个个倒下去的时候,他却选择站了出来,屹立在浪尖之上。结果一个巨浪打了过来,他就被卷走了。

熙宁二年(1059)八月,苏轼担任国子监考官时,在考题中有意识地批评神宗对王安石的宠信。十二月,他又写了一份万言书给皇上,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新法的认识。次年三月进士殿试时,苏轼又巧妙地将策问内容引向对新法的攻击。改革派认为他们与苏轼的决裂在所难免,既然不是一个壕沟里的战友,对待敌人就应该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无情。熙宁三年八月,王安石的姻亲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突然发难,弹劾苏轼在奔丧期间,利用扶柩回川及服除回京的机会,携带货物,贩卖私盐,并冒称朝廷差遣,向地方借用兵卒、柁工等。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但事出有因,苏轼就这样失去了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受到莫须有的攻击后,司马光面见圣上,说凡是反对王安石的人如苏轼等都遭受了人身攻击。神宗皇帝却不紧不慢地说:“苏轼非佳士,卿误知之。”

十五、苏轼(6)

在这种情形下,如惊弓之鸟的苏轼不敢自我辩白,只好乞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六月,他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仓皇离开京城,此后辗转密州、徐州和湖州。北宋轻外重内,与执政者持不同政见者往往会以外放的形式下野。倘若连续在地方任职,说明他仍处于备受冷落的阶段,没有得到有关执政者的谅解。苏轼在上述四地共呆了八年多时间,其中一度回京述职,但“有旨意不许入国门”,他只好在京城附近的范镇家住下来。

这八年苏轼过得很充实。在杭州,他帮助修复钱塘六井;在密州,他遇上蝗灾,带头吃野菜,还亲自沿城收捡弃婴;在徐州,他战斗在抗洪的第一线,全力组织抗灾,感动了当地驻军,也保全了徐州。

在这八年期间,苏轼也迎来了他创作第一个高峰。今存词集表明,苏轼从通判杭州时才开始填词。据朱孝臧《强村丛书》本《东坡乐府》,第一首编年词是《浪淘沙·昨日出东城》,作于熙宁五年,当时他三十七岁。此后,词作不断涌现,但苏轼每首词的词牌之下差不多都有说明题材或主题的副题,从一开始苏轼就表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这时期的词风和他的精神状态相呼应,不拘一格,随情所发,随兴而止。“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此时的东坡词,任情任意,任真任淳,基本没有形成统一风格.只是狂放的成分居多。

最新小说: 春桃(古言,1v1) 操狐(强制甜宠、1v1、古风玄幻、高) 混沌月光(骨科 H) 【np万人迷】人人都爱辛西亚 努力达成be结局失败后(西幻nph) 北冥有鱼【探案】 渴肤 了不起的关系 黑心小白兔渣了偏执魔尊 霸总O和金丝雀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