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在独立战争最激烈的时刻,总司令官本·古里安总理召集所有的连长作了如下训示:“只是发扬战场上的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胜利的秘诀的
2/3是在战场以外的活动中”。下面,对这次战争中以军扭转战局的民族的和历史的因素进行一些考察。
1. 百折不挠的精神
扭转战局的第一个因素,是经过沙漠的艰苦条件和民族存亡的斗争灼考验而形成的百折不挠、勇于创造的以色列精神。
黑格尔曾说;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帕斯卡尔曾说:
“人是有思考能力的芦苇。”不仅一个人,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当他们被迫在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严酷条件下生存时,他们就要思考、挣扎,寻求真理,而且还要探索宇宙自然界的哲理和真理。如同“以色列”这个词的“为神而战”的意思所表示的那样,以色列12个民族中唯一生存下来的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是一部领悟创世之神——耶和华[①犹太教所信奉的唯一真神,即雅赫维。基督教将雅赫维读为耶和华,用作上帝的同义词。译者注]的教诲和宇宙自然界哲理的历史。耶和华的教海和民族危机感,是以军在战场上不断创新的力量源泉。对于以军的天才的作战技巧和民族的战斗性,仅从短暂的25年建国史来看是难以理解的,必须追溯到更远的民族历史上去。
沙漠的特点是干燥,人类在那里生活必须忍受干渴。适者生存的哲理既然是苛刻的,沙漠这种自然条件就不给人以恩惠,而只能给人以死亡的威胁。在那里,等待意味着死亡,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必须主动地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活必需品。沙漠不象东方那样“国破山河在”,“人生处处有青山”。那里没有自然界的恩赐。沙漠的严酷条件不允许人单独生存,作为一个部族才能生存下去。这样,沙漠人民就养成了战斗精神,具有忠于和服从部族集体意志的特点。对神的绝对服从和抗击其他民族的战斗精神,可以说是以色列民族的最大特点,这与希腊乃至阿拉伯国家的伦理的,形态的,空间的、笼统的、静态的概念毫无关系,毋宁说以心理的、内在的,时间的,分析的、动态的概念为特点。简言之,以色列民族不重理想而重现实,不重现象而重本质,不重名而重实。而且,在以色列民族感情中还流淌着选民意识和危机意识。这似乎是以色列民族思维和认识事物的基本特点。反过来说,犹太民族正因为保持了这些特点,所以才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