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每隔5年召开一次的国际历史学会全会,从8月10日至17日在罗马尼亚举行了第十五次会议。其下属机构的国际军事历史学会全会也同时召开了。在会上,我们有机会宣读了题为“明冶维新时期的军队与社会的关系”的论文。在回国途中,又用10天时间访问了以色列和埃及的实战现场。
在以色列,我们先后走访了戈兰高地、以黎边境,约旦河、西奈半岛和耶路撒冷等地,行程达2,000公里。在这个期间,我们通过采访参加过十月战争的将军、总参谋部战史处处长和士兵们,搜集了一些资料。承蒙日本驻以色列武官谷十三生空军上校的大力协助,取得了预期成果。
在埃及,由于日本前任驻埃及武官前川清上校和现任武官米原光郎上校的努力,我们得以访问纳赛尔军事学院,通过采访院长和各位将军,以及看电影等,接触到了十月战争的实际情况。此外,我们还在该学院战史部部长的陪同下,参观了苏伊士运河和巴列夫防线,这对我们来说是从两个方面考察十月战争的极好机会。下面是我们的部分见闻。
一、千载难逢的良机——进攻黎巴嫩南部地区
我们在以色列期间,适逢以色列进攻黎巴嫩南部地区,这是自从
1978年3月以色列进攻黎巴嫩以来一次规模最大的进攻。1980年7月
29日,联合国大会就巴勒斯坦问题举行了紧急特别会议,以112票对7票,24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以色列撤出黎巴嫩的决议。次日即
30日,以色列国会通过了包括耶路撒冷东城在内的“首都宣言法案”。
这个法案规定:“将东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居住区,与现在的首都西耶路撒冷正式合并,为以色列永恒首都。”这件事遭到了主张对圣地耶路撒冷拥有领有权的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的强烈反对。这个“首都宣言法案”的通过,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乌云低垂的埃以和平谈判,面临着严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