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仑在马伦戈击败奥地利军以及1918年英国陆军元帅埃德蒙?亨利?H?艾伦比在巴勒斯坦粉碎土耳其军
防线如出一辙。每一场胜利都是获胜的将军出其不意地在敌后发动袭击,然后在敌军和它的后勤供应以及
援军之间建立战略阻击线,从而使敌人土崩瓦解。
仁川之战和汉尼拔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梅诺湖所取得的胜利简直是一模一样。汉尼拔没有朝着驻扎
在阿尔勒提乌姆(阿雷佐)的罗马军队迎头挺进,而是选择了极为难行的穿越阿尔诺河上危险的、在春汛时
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阿尔努斯沼泽地,然后在克卢西乌姆(丘西)如奇兵天降,从而插到了罗马军队和罗马
城之间。罗马指挥官盖乌斯?弗拉米尼乌斯意识到汉尼拔向罗马进军畅通无阻时已为时太晚,他放弃了坚
固的防御阵地,迅速向南进发以寻机作战,结果中了埋伏,在湖边被汉尼拔打得一败涂地。
麦克阿瑟正是采用了汉尼拔的策略。他要求从背后进攻,这样既可以避开沿洛东江驻扎的北朝鲜军,
又可以从侧翼发动进攻。因此,他计划沿着抵抗最小的阵线开战。另外,在选择易守难攻、危机四伏的仁
川港时,他也选中了敌人最料想不到的地方。
北朝鲜为数不多的预备队也没有集中在仁川,因为北朝鲜的指挥官知道那里潮高水窄,没有想到敌人
会在那里登陆。在战略上麦克阿瑟的计划可以说是精妙绝伦:在一个致命的地方发动突袭,不但在心理上
使北朝鲜人晕头转向,而且由于是向一个基本毫无防御的目标进攻,这样就把北朝鲜人抵抗的可能性降到
了最低限度。战略的真正要旨在于以最少的战斗、最低的伤亡取得胜利。正如中国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子
在公元前500年的《孙子兵法》一书中所写的那样:“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麦克阿瑟也为利德尔?哈特用下述文字所阐述的精辟理念提供了又一佐证:“历史表明,一位出色的
指挥官宁可采用最危险的迂回的方式,也不愿采用毫无把握的直接方式,……险要的地势,无论多么可怕
,在实质上,也没有战斗所蕴涵的危险和不确定性可怕。任何条件、任何障碍都比人的抵抗所制造的条件
和障碍容易估计和克服。”
麦克阿瑟之所以选中仁川作为登陆点,在军事上还有一条最好的理由。该城距汉城仅仅20英里。作为
韩国首都,汉城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而且它还是朝鲜的交通枢纽,能够为北朝鲜军有效提供补给的